磨刀不误砍柴功——从抄写教案所想到的

作者:李文飞  时间:2010/10/10 21:11:52  来源:李文飞 原创  人气:636
  备好是上好课的基础,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上一堂课就像像演一出戏,而演好这出戏,首先得有一个好的剧本。对我们教师来说,这个剧本就是备课教案。所以我们要上好课,就非要精心编排好这个剧本不可。而现实情况如何呢?笔者通过检查教师教案发现,好多教师备课几乎全是全文照抄现成的“备课手册”或者其它的教案,究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是为了应付校方检查:其二是为了图省事:其三是认为别人的既然“成册成书”总比自己的好。有了以上几总错误认识作怪,抄写教案也就在所难免,甚至有些人是一字不落地全文照搬。当然,适当地参考别人的教案不是坏是,关键是如何要把别人的精华部分合理地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并生发出新的“火花”才是最重要的。诚如此,我们上起课来,才能新、活、灵,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否则生搬硬套,死水一潭,其效果可想而知了。这是教学之大弊之一。我们要演好这出“戏”课外就非下一番功夫不可,也就是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如何上好课,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本人认为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备好教材关。现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从总体上说讲究简练性、概括性、逻辑性、封闭性等特点,教材中有些知识的演变过程不可能全部写出来,跳跃性大,只有通过教师课前的深入钻研,结合大纲要求,把课本中没有写出的过程还原,才能使学生识得“庐山真面目”,帮助学生牵线搭桥。象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许多概念,定理的演变过程就需要还原,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所以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使之条理分明,完善教材结构,使其系统性紧贴学生思维层次。这样重点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教师要下大力气,深入研究教材的来龙去脉。如何经济有效地使之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化难为易,是教师首要注意的问题,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备好学生关。备好学生的关键,我认为要来个角色换位思考,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课本知识。常听一些教师说,教材内容少,太简单了,一会儿就讲完了,学生怎么就不懂呢?于是干脆来个重复、重复、再重复,殊不知学生越听越烦,就越抓不住头绪。这里教师就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对待。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缺乏信心,教学效果也就打大折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板书要科学合理,练习要由易到难等。总之要紧贴学生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先易后难,始简而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例如教学生学写作文,可以从学写一句话开始,到写好一个片断,再到写整篇文章,逐步训练,这样学生就失去对作文的畏惧感。理科知识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联系,从易到难层层加深。使学生看到希望,感受成功。课堂中要多创设这样的适宜的情境,确实把握好学生的角度,才能对症下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事再也不要干了。
  再次,要备好教法关。教法是备课的核心,教法得当,事半功倍。当然教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衡量一堂课教法是否先进,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学语文,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我们通常的教法是从头讲到尾,严格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逐一讲解,千篇一律,篇篇如是,可以说学生感到的只是呆板,乏味,其积极性,主动性从何而来?笔者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我们能不能打破常规,寻求它法,先从结尾或先抓文眼开始,然后顾及其他方面,让学生思维防开并及时收拢。例如小学课文《一个苹果》,可以先抓结尾,问,为什么一个苹果传了十几个人,最后还剩下大半个呢?引起学生思考,再引导从开头看到结尾,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效果一定很好。这样学生感到新鲜,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我们教师能多采用几种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而学生从这些教学方法中,逐步悟出好的学法,将会终身受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本人在备课问题上的几点看法,我认为,如何经济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功夫在课外,我们要磨好这把“刀”,上好每一堂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