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多好的鸟儿
作者:鄞州区高桥中学 郑玉飞 时间:2010/10/23 16:58:11 来源:华凯317原创 人气:554
每次和学生共同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后,总喜欢留出一段时间,用于学生对课文质疑,包括思想内容、行文思路、写作方法乃至遣字造句。当学生似乎没有什么可质疑时,那么,就由我对课文及自己讲授内容进行质疑,再让学生来释疑。这样,一来二去,学生胆子大了,兴趣也提高了,思维更活跃了,不仅较好地把握课文,而且培养了他们辨证、全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
那天,我和学生共同完成《中国古代寓言三则》中《枭》的教学任务后,照例到了质疑时间。当时,大多数学生还处于对枭回避错误这种做法的嘲笑与批判中,有几个学生已经坐不住了,我示意他们站起来回答。这时,一个男生开始充当枭的代理人:“枭东徙,目的是使乡人耳根清静,同学们,你们看,枭多讲社会公德!”说得太好了,我不禁暗喜,“况且东徙,日炎炎,风凄凄,路途途,多艰难的旅途,也许还躲不过疾风暴雨!”我补充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是啊!为了不使乡人生厌,枭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怨言,主动东徙,这在社会上恐怕不多见吧!”课代表还特意把“毫无怨言”强调了一遍。
“枭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有自知之明,‘乡人皆恶我鸣’,不是有句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枭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难能可贵!”班上一个女生挺认真地说。
“我曾读过一则寓言,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白人买了一个黑人奴仆,他认为黑人皮肤黑是由于脏(也难怪白人平时不太注意),于是用各种方法让他洗干净,还要求黑人刷了又刷,结果,黑人得了重感冒,但他的肤色丝毫未改。这说明:有些天生的东西永远改不掉,就像百鸟灵的叫声永远那么悦耳动听,乌鸦的叫声中永远那么嘶哑聒噪。当明白改变不可能时,枭决定东徙,这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同学们,敢于正视现实,这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班里的小文豪引经据典地强烈辩护,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学生们的思路被激活了,智慧小火花不时碰撞出来,你一言我一语,班里热浪一阵盖过一阵。
……
“枭没有私心,有的是关爱;没有怨言,有的是体贴;没有隐瞒,有的是坦诚;没有盲目,有的是自智;没有犹豫,有的是果断。”班长深刻地总结道。
“多好的一只鸟!”学生们不住地颔首赞道,“枭这种做法不应该批判……”
一段为枭“翻案”时间很快过去了,对学生的敢疑、敢言、敢说,我都进行鼓励;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大都给予肯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寓意也该是这样的吧!
案例延伸:
由于对“枭”的精彩质疑,我把《三叹“攘鸡者”》《三叹“东施”》作为当天练笔作业(不能“叹”的学生,就写续后)。
第二天收上来的作业,使我再一次沉浸在学生们的多棱思维中,虽然有些观点仍不免有些片面:
“攘鸡者只是‘日攘一鸡’,解决温饱,本性还是可以的,不同于一般的顽民刁徒。”
“攘鸡者有一定的修养,用话挺文明的,‘请损之’。”
“攘鸡者有勇气,敢于承认错误,也愿学‘君子之行’。”
“攘鸡者明白‘习惯成自然’,要改掉坏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采用‘月攘一鸡’,其改正错误的方法,切实可行。”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的目的是值得肯定的。“
“敢于仿效,勇于尝试,东施的做法是可取的,虽然效果适得其反,但不尝试怎么知道?”
我把这些“妙论”,印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明白答案不是唯一的,要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善于表达。
案例反思:
“一树梨花千首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成熟也好,不成熟也好;精妙也好,可笑也好,不要扼杀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千万别以为这是浪费时间,扭曲文章,篡改中心,我想:这是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走向探究的有效途径。
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精彩”言论,教师更应肯定、激励,“吾思故吾在”,当然,教师也应恰当引导,避免偏激、绝对、走极端。打破学生的单向思维、定势思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反向思维、多角思维,是每一个教师所肩负的重任。教师应该不囿于教参一种寓意,寓意是多元的,寓意更富时代性,用现代人眼光,用现代价值观去审视寓意,会别有一番天地。在教学克雷洛夫的寓言《狐狸与葡萄》时,学生质疑道:狐狸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它知途迷返,当明白自己吃不到葡萄时,它不再作无效劳动;狐狸的心态是值得赞赏的,当自己费劲了一个多小时仍吃不到葡萄时,它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调整……
的确,语文是丰富多彩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