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可多得的情感教育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2340字。
一次不可多得的情感教育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例
宋文丽
本文应该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新闻稿,但是与其他新闻稿不同,他不仅抓住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还有结构简单,构建清楚的特点,所以学习本文时,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来整体把握文章,从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主要方法。
这虽然是学习新闻的范本,但是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发射过程,而是岔开一笔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所占篇幅最长,作者把眼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航天人实现飞天梦艰辛的过程,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所以教授本文时,我出了授课中,使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征之外,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的积淀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上。
首先、我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真实性,生动性充分的展示了从远古至现代时代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真实的感知几代航天人为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所做出的努力。
如,在展示远古时代的飞天梦想的图片时,学生很是激动,更是惊异。尤其是万户为了这个梦想竟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我及时的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对科学奥秘的好奇及实现梦想坚韧不拔的毅力。
这也是我教学设计中的最佳导课时机。
一、导课
此时,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有过梦想吗?
学生们,回答问题很是积极,
一部分学生说自己的梦是当一位作家,诗人。
一部分学生说自己想当一位商人,将来做一个有钱人。
有的学生说想当一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有个学生说,要做一个航天人,飞到火星上,甚至死在那里,这样身体不会腐烂,以此见证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等等。
教师引导,美国的杰克逊州立大学刘安彦教授说:“探索与好奇,似乎是一般人的天性,对于神秘奥妙的事物,往往是大家所熟悉关心的对象,”具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对束缚手脚的旧习性进行挑战,她们不满足于现状,而愿意体验充满矛盾的新奇事物对新七星充满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