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作文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7810字。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作文教学案例
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 朱昌元
一、学情分析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作文专题训练,苏教版教材把它安排在必修五最后一个板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属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
高二学生的生活面和阅读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展,心理机能进一步成熟,看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和辩证。但是,他们的理性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继续提高。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对偏重理性思维和逻辑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抱有畏难情绪,议事论理的能力低下。有的找不到恰当的切入口,口子开得很大,笼统含混,议论空泛;有的老是拿自己以前的生活说事,所用的材料显得低级幼稚,缺少深度和灵性;有的只是简单地转述材料,生硬地引用名言,模拟警句,缺乏理性分析;有的喜走偏锋,显得片面极端,貌似深刻,实则不无哗众取宠之嫌。凡此种种,都与认识“深刻”、表达“深刻”无缘。
有鉴于此,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就必须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点拨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在写作技法上促使学生学会分解论点,掌握层进论证,善于正反对比,从而深化议论层次,挖掘事理底蕴。
二、目标定位
1.培养学生探究、辨析事理的兴趣。
2.点拨思维方法,锤炼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辩证。
3.表达与认识是相互表里合二为一的,在使学生的认识深化的同时,也要使表达闪耀出理性的色彩。
三、教学案例
“深刻”是一种认识能力,是一种思维品质,是文章中闪耀出来的理性光芒。高考“考试说明”把“深刻”作为写作能力的“发展等级”,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深入生活,锤炼思维,掌握并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思维的方法,就可以让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使笔下的文字透射出思想的光芒。
(一)深入挖掘,“穷而后工”
1.解说
常有同学抱怨生活单调,经历贫乏,这似乎成了阻碍他们走向“深刻”的借口。事实上通过平凡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来揭示深刻的道理,往往能取得平中见奇的效果。生活中善于观察,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写作时“小处落笔”,深入挖掘,往往可以收获“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惊喜,让认识走向深刻。
议论文所说的“理”,其实就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甲文就事论事,可能只是看到了它的现象,乙文虽然触及了本质的边缘,但并未深入,而丙文却真正洞见了它的本质所在。《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曾祖父吴沛是一位对文章作法颇有研究的学者,所著《作法六秘说》中讲到“入”这一法时说:“入者,深乎人之谓也。……文家有三昧,人入其肤毛,我及其骨,则及其骨者深矣;人及其骨,我及其髓,则及其髓者又深矣。”他主张“穷而后工,不尽不止”。这里的“穷而后工”显然与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所说的“穷而后工”不同。欧阳修所说的“穷”是穷愁的意思,是说处于穷愁偃蹇之境的人往往才能写出好诗,和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意思相近。而吴沛所说的“穷”是“穷尽”的意思,是说只有穷尽事理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认为没有穷尽事理就不应该停下来。
2.示例
1924年9月,杭州西湖雷峰塔倒掉了。对此,许多人无不表示惋惜,慨叹西湖十景从此残缺不全了,仅此而已;而鲁迅先生却想得更远、更多、更深,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他先依据民间传说,把雷峰塔作为封建压迫的象征,说:“现在,它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又据另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