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主观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

作者:不详  时间:2010/11/21 9:37:50  来源:lxh原创  人气:1806
  点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考点说明】这类题型多为开放性试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常见题型】1、你怎样看待(或同意)文中作者对于什么的评价(或作者的观点)等;2、读了文本之后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或看法)等;3、读了文本之后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或看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等;
  【一般答题模式】第一步:摆观点(提出问题);第二步:联系文本或实际进行分析(分析问题);第三步:做总结(解决问题)
  【答题关键】观点从何而来:议论就是文章的论点或段落的论点;写人的文章一般就是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写景写事的文章一般就是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你要摆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
  【答题注意事项】一定一定要看分值
  【例题解析】
  粉丝是一种公害
  王小峰
  ①每年的12月8日,全世界的人都会纪念一个人——约翰.列侬。1980年的这个日子,他被发疯的歌迷枪杀,至今杀手还在监狱里服刑。每年祭日前后全世界都会掀起一股纪年热潮。
  ②人们只会用温和的方式来纪念这个冤魂,或者谴责那个失去理智的马克.查普曼,除此之外?大概也只能叹息了。倒退20年,中国人知道列侬被枪杀的消息后肯定大惑不解,为什么一个非常热爱自己偶像的人会杀掉自己的偶像?大概资本主义真的堕落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按照查普曼当年的供词意思是:我不想让别人跟我一起分享我对他的崇拜。如今,咱们越来越能理解查普曼的行为了,因为他太喜欢列侬了,喜欢一个人,做出什么荒唐的举动都不为过,哪怕是失去理智。
  ③中国内地大约是在90年代初期出现追星族现象的,当时最明显的是香港四大天王,在内地形成了第一批追星族群。那时候,媒体上关于追星族的讨论有很多,尤其是老师们都很担忧追星族带来负面效应。现在,当年追星的孩子有些可能都当老师了吧,老是不会再担心追星问题了。90年代初期的追星现象,我们可以解释为新一代人释放个性的结果,因为再早以前,年轻人就像谷建芬写的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我想唱歌我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可见追星族现象,至少是个时代的进步。
  ④今天,人们基本上不用“追星族”这个落伍的词汇了,正如这些追星族群体的表达方式升级一样,他们更愿意称自己为“粉丝”。互联网的出现,使这些过去处在散兵游勇状态下的粉丝们更容易物以类聚到一起,壮大规模是瞬间的事情,而且,粉丝们的种种行为也表现得越来越极端。最突出的就是超级女生的比赛,当这个马拉松式的电视节目最终成为一场娱乐盛宴后,它终于验证了中国内地的粉丝绝对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粉丝差。而随后的超女演唱会,频频出现粉丝过火的事件,在武汉,连保安都加入了粉丝行列,据天娱公司的老板王鹏上前维持秩序竟被保安粉丝打倒在地。
  ⑤更要命的是,不同明星的粉丝开始势不两立,相互攻讦,如果说当年出现追星族现象是对个性的释放,那么今天的粉丝现象则是极端自我主义膨胀后的结果——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这种排他性貌似很合理,可以区别出粉丝们相互之间的身份,但是变成对峙和冲突就成了狭隘的心理表现了。当这些年轻的粉丝们从小就培养出狭隘的心理后,这对社会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世界上出现的东西不可能你都喜欢,但是你得容许你不喜欢的事物存在,这叫宽容。但是现在粉丝们的种种拙劣表现让人看不出这个社会的宽容性在哪里。
  ⑥ 粉丝们表达自己的爱恨已经成了一个时尚,他们可以通过民间组织或互联网把这种滥情方式发挥到极致,所以,不管是爱还是恨,都已经变得越来越让人讨厌,成了一种社会公害。
  问题1、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谈谈对粉丝现象的看法。(4分)
  【分析】第一步:先要明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才能表明你的态度
  第二步:分析问题(既可联系文本分析,也可以联系实际分析)
  第三步: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
  1、我赞成作者的观点。①粉丝已经成为一种公害,②我们班同学就有很多是某些明星的粉丝,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有时互相指责,甚至对骂、打架,违反学校纪律,严重影响了学习;更有甚者,有同学竟然偷偷离家出走去找自己的偶像,对学校家庭造成很大影响。③所以说粉丝是一种公害。
  2、我不赞成作者观点。①我认为粉丝不是一种公害,②我是超级女生李宇春的粉丝,她的灵气、天分、气质打动了我,她在舞台上的光芒四射,把握住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展现出青春的美丽,给了我启示:努力就会成功!我们是明星的粉丝只是个人的行为问题,并不影响他人,并没有构成一个社会问题。③所以说粉丝不是一种公害。
  纯真与练达
  ①纯真与练达是两种不同的素质,这两种素质在文学家身上,表现得尤为鲜明。
  ②纯真,指的是文学家胸中一片赤诚,有时竟如未曾入世的处子。《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绝无掩饰地敞露胸襟,是其纯真;鲁迅让爱子骑在脖子上,吟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是其纯真;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为一曲《思乡曲》所动,竟于稠人广座之中失声恸泣,是其纯真;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田间,在日常生活中并非口若悬河的雄辩家,据丁玲所记,说话还有些腼腆,这也是其纯真。至于作家写作时异于常人的诸般表现,更令人见其肝胆。传说汤显祖写《牡丹亭》至“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抑制不住,跑到染房里落泪;狄更斯伏在自己的手稿上哀哭;福楼拜为他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服毒而痛苦呻吟;果戈理突如其来的哈哈大笑……作家坦然披露胸怀,让世人一览无余。没有这种纯真,作者绝写不出真性情的文字,而免不了时有造假。
  ③练达,照字面上解,是熟练通达,实际上是对事情本质透彻的理解。《红楼梦》中有一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倘若剔除其世故的一面,便是很好的说明。上面列举的大作家都有各自的深沉,鲁迅的深刻固不消说,郭沫若又岂止热烈而已?对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恩格斯认为自己从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的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果戈理晚年为世界观所苦,终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付之一炬,也是练达的曲折表现。没有这种练达,作家绝写不出深刻的文字,而难免要流于肤浅。
  ④纯真与练达这两种不同素质,乍看来似若冰炭,然而,它们却应该而且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其实两者本来就是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文学创作要求文学家既纯真又练达。这是因为:只有纯真而无练达,任情感泛滥起来,文字自然缺乏深度;反之,练达有余纯真不足,又容易变得圆滑,文字也会失却光泽。我们看到,古往今来的大手笔总是两种素质兼而有之。我特别敬佩伟大的曹雪芹,你看,一部《红楼梦》,通篇是真情流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同时又通篇蕴涵哲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⑤文学家既要纯真,又须练达,二者间充满辩证法:对待生活既充满热情,又能冷静进行剖析;立身处世既心无诡诈,又胸有准绳;不论何种际遇,既能深入进去,又能超脱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既能如痴如醉,走火入魔,又能冷心铁面,不断战胜自己;灵感之强烈,如霹雳经天,而思维之缜密,又如水银泻地;一篇写就,既能感情浓烈,色彩斑斓,又能鞭辟入里,力透纸背;甚至行文上疏密有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凡此种种,推而广之,都是纯真与练达之间的辩证法。
  ⑥时代寄厚望于既纯真又练达的全素质文学家。
  问题2、本文关于文学家素质的论述,带给你怎样的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3分)
  【参考答案】不仅文学家既要纯真又要练达,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纯真与练达和谐地统一起来。(1分)我们拥有纯真,就拥有一颗童心,就会热情乐观地拥抱生活,感受幸福。(1分)拥有练达,就能够恰当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举重若轻,游刃有余。(1分)(只谈“纯真”或“练达”者酌情给分)  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纯真与练达和谐地统一起来。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⑴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⑵这是一个六七岁样子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装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⑶“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面说,一面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⑷“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⑸“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⑺“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⑻“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
  ⑼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自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兀自安详地制作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俩这里瞅一眼。
  ⑽“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⑾“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拗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⑿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⒀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她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⒁“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来,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着她的儿子走开了。
  ⒂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⒃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
  ⒄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⒅“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⒆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⒇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问题3、今天,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有待关注和帮助。文中这位“衣着光鲜的女士”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变得更精彩。生活窘迫的弱势群体比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关爱与扶持,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像小说中的女士一样,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他们感受到阳光与温暖。
  拔掉那颗蛀牙(选文略)
  问题4、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注意分析的角度)(孩子的角度和家长的角度)
  从孩子的角度:观点一: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
  观点二: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
  从家长的角度:观点三: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