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充满情意的学生课堂

作者:昌邑市奎聚中学 张淑惠  时间:2011/12/9 19:04:05  来源:居有竹荷原创  人气:471
  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理念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特别是近几年的合作互助学习更是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真正体会到了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是错综复杂、动态生成的,它是智慧型的课堂。那么如何发挥教育智慧,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呢?下面就谈一下我们的做法:
  一学生课堂是互动的有情义的
  学生自己的课堂,自然应该是自由的,真情流露的,言为心声的。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学生常常不知所措、“沉默是金”,常常“不懂装懂”、“懂装不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要的话,而且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群体习惯行为,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这不仅是课堂环境的问题,还有一个认知水平的问题,课堂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整体互动生成的,自然,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真实”是做出来的,除了严于律己、真诚面对学生之外,还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教师一天,学生一生”。师生真诚地进行心灵交流.教师的“真”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突出孩子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充分地体验、充分地抒发表达倾诉(或用笔一吐为快)。我们只是在尽量想办法把读写听说的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趣味多多。试想:如果课堂老师当了主角,主导过头,学生势必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上,师生平等也就落空了;相反,教师因势利导,学生主动积极,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也就成了学生的学堂。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够随时把握学情进行精彩的点评。有时点石成金,充满激励性;有时巧妙点拨,体现启发性;有时以情激情,充满情感性;有时机智迭出,充满诙谐幽默……可以说,我们适时、适度的点评,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也是更高层次的智慧引领。同时,我们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和思维空间。
  二学生的课堂是生活的有色彩的。
  学生自己的课堂是生活的,生活是具体生动充满情意色彩的。以生活为桥梁、强化情感体验是师生与教材互动的有效策略,我们知道语文课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语言作品,语文课的本质意义就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运用。
  有人说中学语文老师是“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舞的舞者”。这话一点不假。我们一边应付考试时,一边还要学生放开:读自己想读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因此,我们把课文看作学习的重要资源,并以此系统整合其它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语文主题学习教材和语文报,阅读这些材料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起着定向和保障的作用。“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师的天职是一个向导,他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应带领学生掌握知识的特性,以适宜的系列活动,将所教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接起来,并形成转化。”所以我们在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和摸清学情的基础上创设言语交际情境,提炼话题。同时积极地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是语文。指导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获得意义和理解方式。在“主题学习”课堂实验中,加强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非常重要。如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做标记,并查找工具书理解读明白;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点、勾画、批注等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本单元主题阅读的重点作拓展阅读推荐,要求每课都推荐,都督促检查。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班级评比学校评比等形式进行展示。并选出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奖励,最后结集成册校内交流,也可以通过刊物发表,在阅读语文主题学习教材时,要求学生不要走马观花,只看故事情节,而要把自己认为好词佳句摘抄在读书记录本上,或读书卡上,把字工工整整写端正,这样既练了写字又积累了语文知识。在读书的过程之中,开展学生主题阅读“五个一”活动,
  一、每天读一篇优美文章
  二、每周一篇小练笔
  三、每周一节读写指导课
  四、每周开展一节自主阅读课(以主题阅读丛书为主)
  五、每月阅读一本专题主题阅读书
  通过这些做法,我们学校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愿意上语文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体育课不能上的情况下原意上语文课的班级越来越多。当然,有效的语文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我们还需继续努力,以便在课堂教学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