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语文寒假复习锦囊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2/31 18:30:17  来源:zhangruyou转发  人气:489
  编者按:寒假就要来临了,高三的同学们在放假期间别忘了适当的复习,人民网教育频道特别推出2012年高考各科备考复习锦囊,请广大考生持续关注。
  法国作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高考语文的应试也是如此,掌握了良好的解题方法,也就掌握了高考语文取胜的“金钥匙”。
  锦囊一、高考语文取胜的第一把“金钥匙”:准确审题
  做高考语文试卷时,不管是做选择题还是主观表述题都必须准确审题。如做选择题时,要注意题干是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还是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再如做主观表述题时,要注意问题是“表现了什么”,还是“怎么表现的”;是要求“分析概括”,还是要求“鉴赏评价”;是“请结合文中的形象作分析”,还是“结合文章的主旨作分析”;是“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还是“谈谈对你的启发”等。
  同时,作文更要审清题意,下笔前要明确是“以……为话题”作文,还是“以……为题”作文;是文体自选,还是限制文体。作文审题还要注意题目的意思,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要求以“时间在流逝”为题作文,考生在审题时可根据题目引申出“时光一去不复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语句,然后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文章的立意,这样审题、立意一步完成,不仅快速、准确,而且容易出新意。
  锦囊二、高考语文取胜的第二把“金钥匙”:提取有效信息
  高考语文试题都需要考生去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因此,提取有效信息是高考语文取胜的第二把“金钥匙”。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取主句法,即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句进行概括。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考生在写作时要提取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只要抓住材料中的“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这一主句,材料的主旨就掌握了。材料中的三个观点是三个不同的写作角度。再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第6题:
  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许多考生由于在阅读时,没有提取出有效信息,进而误选。根据文章的有效信息,考生可以发现,D项表述太过片面,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2.组合概括法。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22题的第(2)小题:
  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对3个短句进行组合。3个短句的主语分别是真的东西、善的东西、美的东西。将其组合后,答案便是“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3.点示要素法,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点进行概括。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第17题的第(1)小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提取语段中的“中国人的情感”、“具有最美好含义”等有效信息点,并对其进行概括,就可得出答案“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4.分层归并法,即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各个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第9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阅读原文,可知中国建筑的“文法”的观念出现在第1自然段,后面的部分是对这一观点的论证。而论证部分可划分为几层,分别讲述了梁架做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院落组织法。考生任选其中三个回答即可。
  5.推论法,即根据题目提供的一些已知信息,推论出答案来。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第14题的第(1)小题:“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___________,《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做此题时,有人填 “狂风暴雨”,有人填“寒雨”,毫无疑问,这些答案都没有提取出有效信息来。根据诗歌的第1句“雨映寒 空半有无”,考生可以看出这描写的是似有若无的雨,所以答案应该是“蒙蒙细雨”。
  当然,以上只是部分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更多方法可参考《试题调研》高分宝典系列中的《高考决战压轴大题》。另外,这些提取信息的方法,在解题时常常是需要考生综合运用的。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的第18题:“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考生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运用分层归并法,将文章写荷的部分进行分层归并,一类写荷的形态美,一类写荷的精神美;然后运用组合概括法,对荷的各种美的内容进行概括,这样便不难得出答案:“1.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2.精神美,风雨中的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锦囊三、高考语文取胜的第三把“金钥匙”:掌握有效的得分策略
  1.要想高考语文得高分,考生必须得具备时间观念。
  一般来说,高考语文试卷是以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能做完试题为依据来确定试题数量和试题的难度系数的。高考语文试卷分值是150分,时间也是150分钟,平均一分钟做一分的题。如果考生还想留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检查的话,那就平均不到一分钟就得做一分的题。因此,不管是平时复习还是高考都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从某个角度来说,赢得时间才能赢得胜利。那么,怎样才能赢得时间呢?考生应该做到“一挤一补一保证”。“一挤”,即做客观题时要挤时间。一般客观题每题的分值是3分,而做一道客观题就不应超过2分钟,应挤出至少1分钟。“一补”,是把做客观题挤出的时间补到做主观表述题上。“一保证”,是作文部分必须得保证60分钟,而且要用5—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审题、立意,用5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书写。
  2.要想高考语文得高分,考生必须得树立分数意识。
  一是要有分分必争的意识,二是做主观表述题时要有按分答题的意识。主观表述题的分值一般是命题者根据试题的难度和答题的要点设定的。一般来说,4分的题要答出2个或2个以上的要点,6分的题要答出3个或4个要点。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这其实就暗示了考生须要答出至少3个要点;结合文章内容,考生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作答:(1)“雪”是贯串全文的线索;(2)“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3)“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4)“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5)“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1)解答主观表述题时,考生须要掌握一些常见常用的答题套路和模板。如考生在作答文言文翻译题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样才能有效得分。再如考生在作答古代诗歌鉴赏题时应采用“三步法”:第一步,点出该诗歌采用的“手法”,即诗歌用的修辞手法或其他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其“手法”;第三步,注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效果。考生只有做到了以上三步,理解才能到位,所写的答案才符合要求。
  (2)解答客观题时,考生应该以第一感觉为主。第一感觉所做出的选择往往是准确的,所以考生在没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尽量不要草率地修改。如果第一感觉无法判断出答案,考生可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14题,考生凭语感会发现B项和D项都有语病(B项,“创造……服务”搭配不当;D项,“以带给……感到宾至如归”句式杂糅),排除这两项后,再仔细推敲A项,可断定没有语病,这时即使对C项的语病不甚明白,也可大胆选择A项。
  再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3题,考生在做这道题时,第一步,凭语感可知第二处横线上不能用“洋洋洒洒”,这样就排除了A、D两项;第二步,比较“浮动”与“飘动”的意义差别,以及它们与前后语句的搭配,可知第三处横线上只能填入“浮动”。这样,即使考生对“喜爱”与“钟爱”、“好像”与“犹如”之间的差别分不清,也可将答案迅速锁定为B项。
  除此之外,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也是考生应试时必须注意的。考生只要掌握了这些“金钥匙”, 就一定会打开高考语文取胜的大门,进而顺利步入理想的大学殿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