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标目,亮出自我

作者:不详  时间:2013/5/18 23:58: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87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成功的开篇既要起到为后文定位奠基作用,避免行文偏离正常轨道;又要有鲜明的阅读导向功能,给阅卷老师以真诚告白和友情提示——行文无偏斜,贵手请高抬。需要提醒的是,除非万不得已,我们一般不提倡开门江山、简单切入这种开篇方法,更多地要体现蓄势和铺垫的行文思路,如以下几种:
  1. 类比起兴
  先以细节化的语言描写其他事物或景象,意在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所要表达的情意或所要阐述的话题,这也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手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如果他物与所咏之物之间具有类比或比喻关系,这又是一种“比”的手法。《关雎》一诗,由水边沙洲上雎鸠鸟的“关关”叫声,引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意;“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比兴色彩更为突出。这样的开篇往往由远入近,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和舒畅。
  如《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一文的开头:
  风把黄叶吹落,不是风的过错,那是春夏秋冬作出的选择;雪将鲜花埋葬,不是雪犯下的错,只因花有开又有谢,是生命的轮回而已。风与雪只不过是大自然手中的一块魔方,有些时候有些事并非它们所预料,就像明星代言的广告……
  用整齐漂亮的比喻句起兴开头,巧妙点出话题,新颖别致,亮相即是满堂喝彩。
  3. 佳句点染
  名家名言、诗词佳句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示性。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佳句作为“切入点”,可赋予文字以审美意蕴,或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令入寻味耐思。
  如《等待》一文的开头: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满怀希望的等,等待归人回来之后的喜悦;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是肝肠寸断的等,等干帆过尽,等心里的人出现。
  悠悠思念之情,萦绕在等待里。绽放在等待里的,不仅仅是阵阵幽香,更是绵绵的希望与亿万的决心。
  等,不是软弱;等,不是凄凉;等,更不是绝望的挣扎。它是心中一个希望的展现,是情侣间的坚贞,是智者为远大抱负的静静守候。
  开头巧妙引用现代诗句和古词,营造了等待给人的那种绵长而幽然的意境,为后文展开写“等待是心中一个希望的展现,是情侣间的坚贞,是智者为远大抱负的静静守候”作了充分的情感蓄势。
  4. 叙事感怀
  从自己感悟较深的某件事写起,在记叙或描写中引出话题;所写事件并不一定是文章写作的中心,只需在行文上起到引子或铺垫的作用。这便是叙事感怀法。这样的开头有一种真实感,也便于抒情或议论。叙事感怀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尤其明显。譬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还有孟浩然的《春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现代作品中更是如此,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可以说是叙事感怀法的典范。作者从登山意外“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一生活现象和感受写起,进而以此为联想的起点贯通全文。
  需要提醒的是,此处的叙事包括寓言、传说、人物逸事、现实事件等,它们大多因过程生动而极具可读性,易唤起读者的类比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集中鲜明。
  如《踮起脚尖》一文的开头:
  小时候,到父母工作的学校玩耍,突然不远处的教室里传来一阵琅琅书声。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让我踮起脚尖,趴在窗台上窥视,一群哥哥姐姐正坐在书桌前朗读着,每人手里都捧着一本书。那是年幼的我所不了解的世界,这深深地吸引了我。直到当我自己也走进教室,拿起书本,那份让人不禁踮起脚尖的感觉依然留在心中,不曾改变。
  6. 设置题记
  题记,写在正文前的文字。好的题记,能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常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题记大致有以下两类:
  其一,诠释主题。用题记来点明主旨,让读者对文章有明确的把握。对于比较含蓄的文章,尤其需要这种点题方式,它能够让阅卷老师对文章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如《心灵的呼唤》一文的开头就用了题记:“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善良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又如这也是一种幸福》一文的开头也用了题记:“不是每一份爱都许得起‘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经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生离死别;涸泽之鱼,相濡以沫,这也是一种幸福。”
  其二,情景渲染。题记中,或引用格言警句,或运用诗词名句,或借助比喻起兴,侧重描写铺排,意在渲染情景,烘托气氛,如同在戏剧演出前的场景布置,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起到一种暗示功能。
  作为正文前的一段文字,题记要求简短、精致,或重于语言展示,或重于思想呈现,但无论哪一类,都必须指向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概言之,就是短短的语句,美美的语言;淡淡的情感,浅浅的哲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