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中学老师都应该读的演讲稿

作者:佚名  时间:2014/3/6 22:57: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98
  真是不幸言中,我们的教育正是如此。什么是“聪明的精神病患者”?前面提到的几位,马家爵、卢刚,还有刘海洋他们是精神病患者,再加有些轻生的博士生、硕士生。何谓“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笨蛋”?就是上面提到的这种种现象。我们的高考就是这样几乎一个个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
  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专制主义的长期压制下,我们的同学们确实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那无休止的题海中,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被剥夺,生活乐趣被剥夺,独立的人格没有了,不会思想了,只会人云亦云。
  赵薇事件。赵薇穿了一件日本国旗的服装,就掀起轩然大波。全民共讨之,全党共诛之。其实,本来照我们的逻辑,抗议的应该是日本人,因为赵薇侮辱了他们的国旗。不信,假设,有一个日本歌*,把中国国旗制作成旗袍或三点式泳装,到底是谁会谴责她?
  沙拉斯通事件。汶川地震时,沙拉斯通说了一句大自然的报应的话,我们的网上就大骂起来,其实,后来当她看到这么惨的画面时,已经承认了错误。结果网上还是骂不停。韩寒出来说了几句话,说别人在遭灾时,我们公然讥讽别人。于是又大骂韩寒。那些话之下流,实在是看了为中国人害羞。
  在这样的专制主义长期的压制和熏陶下,我们不但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跟着大呼隆起哄。
  长期以来用斗争的理论去教育孩子,用爱憎分明,去武装他们的头脑。教材中,有多少对敌人要象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的文章,有多少要与敌人划清界限的标准答案。教育孩子,要横眉冷对千夫指!教育孩子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满大街贴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怎么知道是别人犯了我呢?不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们,却要他们完全照标准答案答题。
  所以,最可怕的是,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完全失去了同情心,失去宽容精神。
  马加爵。大家都熟悉。可你们是否知道马加爵现在在哪里?他的阴魂还在游荡。他至今还没有入土为安。法院要他的父母来领他的骨灰,你们知道,他的父母说了句什么话?他们说。我们不要他的骨灰,我们譬如没生这个人!
  我们再追溯到 1991年11月1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也发生了一个杀死同学的事件,杀人者叫卢刚,是北京大学留美高材生,他与他的同学在同一个导师手下读研,都希望留校任教。结果导师留下另外一位叫山林华的同学。卢刚恶从胆边生,买了枪在例行的研讨会上把同学打死了,把导师打死了,把曾经不同意他得奖的老师也打死了,把副校长和她的秘书也打死了,最后把自己也打死了。这件事震惊了美国。爱荷华是一个偏僻的地方,是个世外桃源。人们平和善良纯朴,据说百年来没有听见路上有吵架声,现在竟发生了这样的事件!但更震惊的是不久卢刚的父母收到了一封信,信是副校长安的家属写来的。信的大致内容是:这几天我们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安是一个多好的人啊!但我们知道这世界上最悲痛的是你们二位老人,你们把孩子送到这里却发生了这样的事!如果有需要,我们会尽力帮助你们。
  赵承熙事件。
  韩国学生杀死了三十二个同学老师以后。他们是怎么对待的?在悼念死者的仪式上,放着的不是三十二个灵位,而是三十三个!在赵承熙的灵柩前,人们写着这样的字:赵,我们对不起你,你得到的爱太少了。
  请大家比较一下,差距何止千万里。
  反右时斗,文革时斗,现在还在斗。他们是把敌人当人看,而我们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硬是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同情心。
  陈寅恪先生在给王国维的纪念碑写的碑文中说:“先生的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人不同于动物是有思想,思想没有了,也不成其为人了。
  所以我们说,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专制主义,最终是要毒化奴化青年一代。
  因为专制主义的本质是“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机器或机器中的零件,当成工具,当成特权者为达到目的,为他们效力的后备军。
  这就是“人”不见了的第二个原因: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限制人的个性发展,不让学习者有独立的思考。这就是教育的专制主义。这样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毒化、奴化、蠢化、工具化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育论》里就指出过:当时的一些学校成了青少年智力的屠宰场。每一个青少年恨不得从教室里即刻逃跑。他们在教室里度过了令人沮丧的岁月却所获不多。请听听先哲的警告,这难道不是在说我们吗?
  (3)、第三条绳索是 “训练主义猖獗”
  何为“训练主义”?即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训练体系。学校成了车间中的流水线,每一位不同学科的教师几乎在干同一件事——锻铸、雕凿符合“标准”的零件。美其名曰:灵魂工程师。刚才我们讲了“人”怎么不见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本上不是为培养人而是为了制造螺丝钉。既然你是为了制造螺丝钉,是为了让他们听话,把你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那么一切所谓的学习,都将是被动的。既然要想做一颗螺丝钉,就必须接受灵魂工程师的塑造。如果你要做一颗大的螺丝钉,一颗重要的螺丝钉,那还要通过考核,更要接受训练。就更要孩子们学会迎合,学会揣摩。
  于是应试教育应运而生,要听话,要根据的统一标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更不能有独立的思想,叛逆的思想;只要能够按照上面的规定动作做就行了。于是,就要接受训练,训练主义自然也应运而生。确实,现代社会分工细密,专业繁多,但不应成为机械训练的理由。教育的本质仍是“人”,要培养具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训练主义的本质是要速成。就像流水线那样,可是,人的精神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以语文为例,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韩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而如今,却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人的成长最基本的规律。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急于灌输各种思想,《学记》中提到教学不能“凌节而施,躐等而上”,而今天为造机器、工具、螺丝钉就必须来个“教育大跃进”。
  今天,我们的小学生从一两年级开始就在搞分析。一种理解,一种声音,一个标准答案。有一次我听一位浙江的特级教师上《邱少云》,课上这位老师着重分析了文章中三次出现“纹丝不动”。通过不断提问,比较,说明这个词用得怎么好。分析得头头是道,用了整整二十分钟时间。但我要问:人在被火烧时,真的会“纹丝不动”吗?这样的分析有什么作用!就是这样大量的分析、启发,所谓热热闹闹的课堂,占去了小学生的大好时光。小学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是最应该积累的时期,不去接触的东西,不去记一些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去搞假大空的分析,这就是基础教育的现状。
  同样初中、高中也是如此。
  本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子系统:1、汉字的认字和写字系统,(古人所谓:“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3、母语文化生成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基础的东西是传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在这里读、记、背是绕不开的。只有大量的积累,积累的语言、思想、感情才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现在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语文是异化了。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教的不是语文,而是非语文。上课不读书,下课不看书,为了应付考试,几乎是天天在分析。天天在做习题。讲语法,讲“用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唯独缺少真正的读书与学习,更没有探求真理的兴趣与愿望。时过境迁,一点东西也没有留下。所以我说“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