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中学老师都应该读的演讲稿

作者:佚名  时间:2014/3/6 22:57: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98
  1、首先是向课堂上要效率。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现在的课本薄薄的只有二十几篇。其中古文五六篇,诗歌四五篇,说实在,即使把这些文章全吃透也少得可怜,何况其中还有很多为照顾政治,为了政治需要而选入的文章,这些文章实在是不能作为范文的。比如“关于香港回归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春天的故事”,还有鲁迅的为一点小事与人而争吵的文章。相反,很多经典的东西,没有进我们的课堂。为此,我首先是进行处理,该简的简,该删的删,而增加大量的原典名家名篇,包括一些好的时文。
  2、在教法上,我坚持重语感,重积累,重语文实践,重感悟的开放式语文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决不搞形式主义。
  现在上面检查花样繁多。上课成了表演,最好是讲完最后一句话正好下课铃响。
  其实,教学是没有一定的模式的,所谓“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课文,有的可以一讲到底,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看,有的可以讨论,都无不可,而主要的还是要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体会,教师是起一个组织者,引领者,示范者,共同的学习者(陪练)的作用。
  例子;
  《药》:读一遍,全了解了。
  《世间最美的坟墓》一句一句读。一句一句讲。因为每一句话都有潜台词!
  《沁园春》 :引进各种说法。比如胡适说是薛蟠体。粪土当年万户侯。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项链》讨论:人物 、精神、进取、诚信、忍耐
  《包身工》调查:当年的包身工
  《边城》预习全文。
  《鸿门宴》读史记
  重点:我着重抓精读和泛读两个方面。
  精读,这是最原始最传统最有效的语文方法,读、背、抄、默、复述,在读背抄默过程中,走近课文,走近先哲,使其言如出吾口,使其意如出吾心,从而积累素材,变化气质。
  泛读,这是打开眼界,打开心胸不可或缺的。我们开设阅读课,开列必读书目,读名著,读经典,把羊放到水草丰茂的地方,让他们主动吸取,在广泛的阅读中与学者大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广泛的阅读中,享受无穷的乐趣,形成强烈的读书兴趣,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在精读和泛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宣讲、讨论、交流,让学生上讲台,让学生互相驳难,而教师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为了把读书的成果积淀下来,我们还指导学生先写读书笔记,进而自然而然地写研究性的文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启迪“自作主张”的精神,强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提炼观点,阐述观点的能力。我们班级还曾搞过论文答辩活动,请了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十多位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对我们优秀的论文进行答辩。
  过去教育部制定过教育大纲,现在名称改成“课程标准”,这当然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应该遵循的,但这是对一般的学校学生的要求,每个学校都有他的特殊性,完全应结合自己的特点,有所变通,有人批评这叫“超纲”,我以为如果能超纲,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比如,我要求学生学写古诗,学写格律诗,学生在读了大量诗篇之后,读了“声律启蒙“之后,就学着写起来,每个人都写,写了一首又一首,写得非常起劲,创作的乐趣。虽然,诗写得并不一定合格律,但是在写诗过程中,还是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3、利用一切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出去,
  这样做,当然要占去很多时间,所以我们尽量利用间隙,比如进行早读。我恢复了早读的传统。读出声来,大声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最原始的方法,但也是启蒙教育中最好的方法。现在每堂课只有40分钟,每周4堂语文课,除去二周一次作文,除去名目多样的考试测试验,真正上课时间所剩无几了。我们每天,坚持20—25分钟的早读,一学期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读熟了很多诗文。积累了大量语言和思想资源。
  另外,我们搞很多语文活动,比如听讲座,逛书店,观话剧,看展览,练书法,学国画,学篆刻,演小品,办刊物,学采访,去学旅,编文集,生活有多丰富,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有多丰富,特别值得提的是:
  (1)、引进时代活水,把学者教授专家请来作讲座,复旦、交大,社科院、华师大,大学的知名教授我几乎都请过。也请学有专长的人来讲,比如请金文明讲《石破天惊逗秋雨》《守护语林》。平均二周一次三周一次。让同学们接触到当代最前沿的东西。
  (2)、编辑班报班刊《读书信息》《读书做人》,进行读书交流。让同学们轮流当主编编委,锻炼他们实践能力。
  (3)、文化集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学期结束,我们总要搞一二次文化集训,集中一二天,四五天,七八天,乃至更多的时间。听讲座,学书画,外出旅游。文化旅游到实地去,触摸文化,触摸历史,获得历史的现场感。在外出途中,同学们关系更融洽,他们更是文思如涌,写出大量的诗歌、散文。有一两天时间,我们就走近的,比如我们读了“项脊轩志”,到安定,到归有光的读书教书的地方去。读“再别康桥”,我们就到徐志摩的故乡,海宁硖石,还请来陆小曼的学生讲。只有半天时间,我们就到市内,比如华山路蔡元培故居参观访问。远的到浙东浙西,到山东河南。每次外出都首先做好充分准备,由某些同学分头准好各种材料。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同学们浸润中国的文化中。比如这次我带的高一新生,不到半年,已两次外出,带他们去了宁波、绍兴。到天一阁,到大禹陵,带着他们读碑文,看楹联。起先由我点标点,解释,到回来这天,要同学们自己来读,大家一起看,居然能把一篇没有标点碑文大致读下来,基本读懂,没有错误。
  学旅回来后,同学们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还有写古文,古诗的,我是要求他们每人至少写一首。他们大多每人写了几首。有些诗歌确实写得很不错。我们不妨举一两首:
  黄思元
  兰亭怀古
  留声笔墨到今朝,煦日幽情忆二骄。谁洒才华追魏晋(或“晋代”)?清风书屋写逍遥。
  柯锐琪
  日前去绍兴马臻墓,见墓地荒凉不堪,几无游客,今又游北京恭王府,拥挤非凡,于是有感,, 并作此诗。
  北风鼎沸亲王宅,南雨凄凉太守坟。游客竟忘青史上,为民造福是何人?
  兰亭行
  紫烟何袅袅,翠竹倚兰亭。相伴品书韵,古今有几人。
  水浅出顽石,山险立嶙峋。光脚戏冰雪,不欺岁寒心。
  陈之问
  学旅组诗
  钟声杳杳有禅思,袅袅佛前冰雪姿。崖下琉璃潭水冷,绰约人影寸心知。
  霜染蒹葭风过斜,水中青荇隐鱼虾。空林误入不何处?小径幽幽有酒家。
  大鹅碑侧赶鹅忙,镜水堪摘碧落光。此景似曾梦中见,添来少女笑声扬。
  流觞曲水绕柔情,竹映诗心格外清。月牙沏入玻璃盏,以茶代酒敬兰亭。
  倪佩芸
  于越怀古
  义胆忠肝出远谋,良弓鸟尽一朝休。龙山万古精魂祭,不及陶朱荡小舟。
  周诗雯
  兰亭随想
  轻舟缓缓载青衿,似镜清波映素心。我愿长居兰渚畔,高山流水作知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