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中学老师都应该读的演讲稿
作者:佚名 时间:2014/3/6 22:57: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98
他不容易于同事处理好关系: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后笑。……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才会有这样的作品。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清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亦云:“诗穷而后工。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
很多人可以莫名其妙地批评科举制度。大骂八股文,其实连八股文都没看过。
对鲁迅的批评,更是想也不敢想。我说中学课本里,应该少一些鲁迅,便遭来反击。本来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现在只能一种声音。鲁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很值得研究。至少我觉得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样伟大。周有光在《周有光百岁口述》里只用了一句话,比现在书摊上的成千上万本专著,比刊物上的成千上万篇论文不知要好多少倍,他说:“鲁迅是毛泽东捧起来的。”
在这里我要声明,我并非说自己的观点一定对,我是希望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讨论。
可是,我们缺乏探讨问题的气度。表面上说要和谐,实际上是反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和,就要允许不同。不同的东西在一起叫和,完全相同,一致通过,叫“同”。
马克思说,我们既然允许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不同的芳香,我们为什么不允许思想有不同的声音呢?
我们的思想方法,往往喜欢走极端,最缺乏一种中庸的思想方式。
所谓“允执两端,求中致和。”《论语》子罕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总是在具体事情上讨论问题的。
本来,我总以为,开放这么多年了,总该进步了,头脑不会那么僵化了。但当我听说华东政法学院的两位学生告发老师上课时的言论时,我傻掉了。我想,如果有人还要挑起斗老师、斗父母、烧外国大使馆的运动,照样会搞得轰轰烈烈!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训练过的!而且是训练有素的!
(4)第四条绳索“科学主义横行”
在教育界,几乎年年有新的举措新的理论,而且往往很多打着科学的旗号来折腾。一会儿一期课改,一会儿二期课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来三期课改了。而每一次所谓课改,又会提出一批口号,出现一批“专家”。
十八世纪有位法国哲学家叫拉•梅特里写过一本小册子《人是机器》,他在里面说:“事实上,所有别的注释家们直到现在只是把真理愈搞愈糊涂而已。” “人们只是由于滥用名词,才自以为说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实际上他只是在说一些不同的词或不同的声音,并没有给这些词或声音任何真实的观念或区别。”
以我之见,这二十多年来几乎所有专家们的理论其实也并没有为教育理论增加什么新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反而把问题越搞越糊涂,离真理更远。什么成功教育,什么尝试教育,什么优化教育,什么红色教育绿色教育,什么什么教育。教育论文铺天盖地,而且都把它说成是符合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论。有多少篇是有用的!他们不过在制造一批一批文化垃圾、教育垃圾罢了。朝令夕改,美其名曰与时俱进。老教育家吕型伟说,这叫教育的“多动症”。
在我看来,与其说教育是一门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因为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是启迪人的灵性的工作。那些一刀切的所谓科学理念,往往坏了教育。我们还是归真返璞的好。
下面我想特别提出来讲几个当今基础教育界流行的“科学”的观点。结合语文学习特点来剖析一下。
1、关于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问题
有人说,教育“要授之于渔,不要授之于鱼”。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重要的是要学到抓鱼的方法,方法会了,以后自己抓鱼吃。但是我要问,抓鱼的方法怎么学到,是老师可以凭空传授的灵丹妙药吗?比如,如何读书有很多方法,每位有成就的人都是好读书,会读书的人,但你问他读书方法,他能讲得出吗?他能传授给你吗?好比:打网球,你不去打,教练仅仅教你打的技巧,你学得会吗?古人云“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积学以储室,酌理以富才”。你自己不去读书,你怎么学会读书。其实,大多数老师自己也不见得都有“打渔”的本领和方法,他不过在教学生:“做习题”的技巧而已。
2、关于减负问题
现在媒体上把“减负”叫得整天响。教育部门有规定,谁增加学生的负担,就一票否决制,不能评级。教育是复杂的事, 业,最忌笼统地提口号,搞一刀切。
对减负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关键在于是否让他们学得有收获,学有兴趣,有收获有兴趣自然就觉得轻松愉快。像现在那样,为了考卷上的几分之差,不断地反复地进行低层次的操练,必然会感到烦躁,感到压力大。
而且对“减负”不能笼统地看,不是说所有的“负担”都要减,人总是要有负担的。读书是苦中找乐的过程。该有的负担不能减少!而不该有的无效的负担则不但要减少,而且要取消。例如大量的教辅、无穷无尽的习题等等。
总之,减负的目的是增效,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发展。把时间省出来做习题,在另一个场合强化应试教育。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认为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阅读的量要增加。有些课文看一二遍就够了,不必没完没了的分析、讨论探究,做作业,但现在的问题是,常常无中生有,要求学生把课文里没有的东西讲出来,还硬要编成古怪的习题,还美其名曰提高分析能力。同学们为了做习题,便去买大量的教辅材料,看了答案,又发现与自己做的完全不同,于是更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如此恶性循环,那才叫真正加重负担!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教师为了不撞枪口而表面上不得不减少课时,一方面又为了提高所谓的成绩拼命在加班加点,并且号召学生们去补课去家教。因为他知道如果真的减负成绩下去了,校长那儿也是一票否决制。这种政策叫逼良为*,号召大家说假话,做两面人。口头上讲减负,实际上搞加码。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公然讲假话,讲一套,做一套,而且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3、关于死记硬背问题。
看你记什么,背什么。打人文底子,是饶不过要背要记。死记硬背是可以内化为人文素养的。设想一下,一个能背出一千首诗歌,两百篇古文,读过几十部小说的人,语文素质会不高。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死去活来。先死后活。犹太人叫:生吞之功。现在是打着反对“死记硬背”旗帜,搞支离破碎、碎尸万段,没完没了地分析。考莫名其妙的题目。不是让学生读原著,而是让他们背你的答案。其实那些教辅材料的答案,只是编材料的人的意见而已。这种习题,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它阻碍了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学习更反感。这种低级的误人子弟的东西,不是“减”的问题,而是要完全应该抛弃。
为了提高人文素养,学生一定要积累背诵一些中国古代的诗文。积累是会有负担的,但这个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我教学四十年,深知拼命做习题与提高语文水平无关;而大量的阅读、背诵,大量地积累,语文水平便自然提高了。韩愈云:“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表面上是增加负担,其实恰恰是提高语文水平地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关键是要讲效率,凡有效率的做法才是可取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