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中学老师都应该读的演讲稿
作者:佚名 时间:2014/3/6 22:57: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27
4、关于师生互动的问题。
现在,上课一定要强调师生互动。而且搬出很多理论,规定上课的几个环节,强调学生必须要有多少问题。有的课简直上成了“满堂问”。规定一定要用多媒体。这又是一种形式主义。关键是心动,是有所得。只要有所得,一讲到底也不妨,一句不讲也不妨。相反,课堂再热闹,也是枉然。如今上课叫“作课“,犹如过去唱戏,“作秀”,“作…科”“作…介”。
5、关于知识和意见问题
把意见当知识考。个人的看法,即使非常正确,也不是知识,而是意见。现在的考试,大量的选择题,都是出题者的意见,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个是对的,他认为,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他认为这是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他认为反映了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一定要别人按他的答,否则就错了,就扣分。如今的考卷为什么连本专业的大学教授也答不对,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见不同那么,为什么要让学生的看法和你完全一样呢?我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让学生出题目来考高考命题人,他们也会被烤焦烤烂!
6.关于传承与创新问题。
对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接受性教育。过分强调创新,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现在连小学生也在侈谈创新,搞什么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那是拔苗助长。
十九、二十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怀德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该站起来,四面瞭望。”
在小学中学阶段主要是传承性学习,到大学,才是创造性学习。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他强调,大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智慧。他告诫人们“凡是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我们认为不要在中小学过分提倡创新,并不是说,不要保护孩子们的灵性。恰恰相反,科学主义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扼杀孩子们的灵性。他们提出,对于学生的思想要正确引导。说写文章一定要有思想性。
有个小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
星期天,我到公园去玩,公园里有很多树很多花,树是绿的,花是各种各样颜色的。老太太老爷爷们在打拳,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跳舞,有的哥哥姐姐在抱着讲话,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我买了一根棒冰,是赤豆的。后来我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这是多么天趣盎然的文章。可是被老师说成没思想性。还有一篇:
星期天,我们去中山陵了。中山陵上有三个孙中山,后面一个是站着的,再到里面,看见一个是躺着的。三个孙中山的脸都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玩了一会儿,觉得没劲,后来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你看,多么有灵气!多么有童真童趣!真可谓是天籁之音!将来一定是研究问题的高手。可是老师说,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胡思乱想,对伟人不尊敬。因为科学主义告诉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健康的东西,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应该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就这样,可怜我们孩子的思想幼苗被掐断了。
难怪一个小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个孩子不容易”!我见了如获至宝,马上登在《童心童言》上。并且编到《教师人文读本》里。
科学化管理代替了人性化的管理。听课、评课,无穷无尽的指标。就是不见人!
科学主义横行的结果是,把自己所信奉的一套,都冠以科学的美名,他们把人的力量无限放大,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不要按天意办事,毫无敬畏感,他们像王安石那样,鼓吹“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动不动就把别人的东西扣上各种帽子,什么反对科学,什么反对改革,什么封建迷信,唯心主义,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革命,甚至说是魔教邪教,等等的各种各样的帽子满天飞。
教育,应该启迪孩子们有敬畏感,要敬畏自然,敬畏规律。科学主义却说“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正如毛泽东说的:我是老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比如对于宗教,对有神论,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中,都把它说成是封建迷信,是骗人的毒害人们灵魂的精神鸦片。其实,马克思也不是这个意思,马克思有着一段精彩的论断:说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有情物,是智慧树上盛开的不结果的花,是医治人们心灵痛苦的精神鸦片。宗教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可是我们横加干涉而且要加以批判。
在教育问题上,我以为还是具体一点,多研究具体的问题,少讲一点空洞的理论,少讲一点伪科学也就是少讲点科学主义。
(5)、第五条绳索“技术主义助阵”。
提倡科学主义的结果必然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技术化,规范化,变成可批量操作的行为,凡事一刀切。什么都是量化。
上课有模式程式:复习旧课几分钟,讲解几分钟,提问几次,用多媒体要占多少比例。老师批改作业几次,上面是不是见红,红的有多少?
评职称要看论文数量,字数多少。是哪一级刊物发表的,是不是有书号。只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只要是由书号的,哪怕文章再烂。也能评上。(更不说评判的人是不是有资格来评判。)
还有,在行为规范要量化,黑板不干净扣几分,早操时讲话扣几分,并且要按时检查。弄的学校像警察局,教师、学生像小偷。像犯人。
把某些教师的经验上升为普遍真理,还说是科学管理。
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一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指导,一是形而下的机械操练,目的是一个,试图找到“举一反三”的好办法,将教学纳入“科学的轨道”“专制主义”的陷阱。
1889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之父詹姆斯说过:“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和专家都想把科学实验室里的东西拿到课堂里来试验。”他认为这不行,因为教室不是实验室,教室里,面对的是人,所以要将科学原理转为了教学经验“需要居间的力量”,所谓“居间的力量”就是要有人能将理论融会贯通地用到实践中去,这个人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能力。他批评当时的美国教育界有一种“科学化的冲动”,他说:“科学的冲动只会给教学带来混乱。”想一想就可以明白,科学的原理要验证,实验的数据首先要求实验的条件保持不变,结果可以反复出现。而教室里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的生命体,每一分钟,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都在变化之中,你如何来设定科研的条件?如何来应对课堂里每一分钟的教育
再从实践看,语文课(其他课也一样),规定每一分钟该干什么,要加以控制,这里有没有将学生的情况计算进去,如何计算?上课决不是演戏,决不可能有固定的程式,单用固定的模式上课,再精彩的课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也许能用于搞课题,写论文,但决不适用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学要符合规律,力求科学有效,“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可以交流,可以共同探讨问题,更需要艺术。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需要教师能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总之,课堂里情况千变万化,课堂里学生各式各样,所讲授的内容每天不同,怎么可以用僵化的技术主义去画地为牢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