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深意
作者:佚名 时间:2015/12/6 17:43: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8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几句,认定诗人的情感是消极的;有人看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认定诗人的情感是积极的;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在用想象世界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的游历,表示不愿与现实中的权贵合作,沆瀣一气。
抛开这些都不说,其实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这句中的“此”字来看,诗人首先传递的应该是一种神游后对享受美好事物的一种过程式、体验式感悟,正可谓是“此”中有深意,而这些“深意”就隐藏在诗人的字里行间,就潜伏在诗人的“梦境”里。我们首先来看看诗人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人教版这篇课文的课下注释中写到这首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单从标题看像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在诗歌中却没有表达离别时的不舍或劝勉之情,只写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天姥山,并且去的方式很独特,是“梦游”,这种游历的方式恰好成为李白奇特想象的载体。
于是诗人用自己的想象去描绘天姥山的美好,在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中,几个动词“横、拔、掩”写出了天姥山的巍峨,“天台山的倾倒”更是衬托了天姥山的高峻,所有这些都突出了梦游之地的一种雄壮之美,而这也是诗人神往的缘由。
因为是“梦游”,所以诗人可以“一夜飞度”,可以“湖月相送”,多么浪漫,唯有谪仙人李白才能如此想象。“渌水荡漾清猿啼”更是让人感受到梦游之路的清幽、静谧之美。
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半空中传来了天鸡报晓的叫声。这样的日出美景就算是在现实世界中也足以让人陶醉,更何况是在充满无限想象的梦境里。从“见海日”到“暝”,一个“忽”字道出了诗人“迷花倚石”,因沉醉美景早已忘记了时间的推移。而“千岩万转路不定“更是平添了一种梦境的迷离恍惚感。
李白的梦游天姥山,其实可以看成是两个境界的组合,一个是梦境中天姥山之游,一个是梦境中的仙游。许多学者都试图寻找这个仙游境界背后的蕴意,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也认为这个仙游的场面有着李白长安做官的烙印,认为仙人出场的场景类似文武百官上场时的场景,而“青冥、日月照耀”则象征着李白渴望朝堂上的清明之政。仙境之游在多种理解中超越了梦游天姥山,究竟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依据文字本身去理解。
熊的怒吼,龙的长鸣,使深林战栗,使山峰惊颤。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这样的梦境给人一种神秘感、恐惧感。仿佛预示着惊天动地的事情要发生,是什么呢?仙人出场了。仙人出场的派头不小:“青、日月照耀、金”字营造出一个五彩斑斓的华美出场;而这些仙人更是尊贵至极,“霓为衣,风为马”,“虎、鸾”这些常人无法见到的神兽为他们驾车,他们纷纷而下、他们列如麻,整个场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可以说仙游之境是李白的想象达到了一种巅峰的状态。
毕竟是梦,终究要醒,诗人魂魄悸动,惊起长嗟,只留下无限怅惘,所以梦境带来了一种失落之美。
所以,从文字本身出发,李白的梦是一个“美”梦,在梦中,有一种雄壮美;有一种清幽、静谧美;有一种迷离美;有一种神秘美;有一种失落美。而感受这些美的就是浪漫潇洒的、善于想象的诗人李白。不否认这个梦境可能是李白现实生活的投影,也不否认这个梦境是李白失意情绪的宣泄,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李白是这一梦境的经历者、感受者,所以他在梦醒后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这样的感慨,而一个”此“字也是言简义丰,包含着诗人神游后对享受美好事物的一种过程式、体验式感悟。据此,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此”包含享受美好事物前的神往与期待。诗歌第一段诗人通过“海客、越人”等“他说”来侧面道出天姥山的高大,也激起了诗人探求的欲望。在美好事物面前,人们都有好奇心和探求欲,伟大的谪仙人李白也不例外,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经历。
(2)“此”包含享受美好事物时的愉悦。诗歌第二段中诗人在梦境中月夜渡湖,清幽雅静,看到了壮观美丽的山中日景,看到了幽暗奇幻的山中夜景,还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仙人出场图。身在梦境,诗人是惊喜的、愉悦的。
(3)“此”包含美好事物享受完后的回味与失落。梦境醒来只剩下睡觉前的枕席,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消失了,无尽的留恋、失落与怅惘,只剩下一个“长嗟”而已。
(4)“此”包含梦境的美妙、不可言说。时间的推移可以让一个人忘记许多美好事物,但却可以让人刻骨铭心地记住享受美好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李白可以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出梦中所见,但对于梦中的感受却只能简单到用“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概括。因为这种体验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为这种体验是个人化、私密性体验。
(5)“此”包含梦境的虚幻、短暂。“花开不过百日红”,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可多得,是短暂易逝的。梦境最终化为虚无,而李白这位梦中人也不得不回到现实,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文本探讨?
因为语文的研究都是从文字开始,去研究文字。
文本的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许多老师备课时一边是课本,一边是教参,重复着知识的“搬运工”的工作。试想:如果我们的文章解读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一种感慨:原来是这样的,那么学生对你的课堂是充满期待的。试想:如果我们能让其他学科的老师看到这篇文章的讲解非语文老师莫属,无可替代,还会有人认为语文课谁都可以来教吗?
与此同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靠教师解读文本来影响的。随着课堂的多媒体化、信息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调动一切手段来辅助教学:悦耳的音频、精美的画面……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咬“文”嚼“字”。学生拿到一篇文章,都是从“裸读”开始,在没有背景、没有注解、没有补充的情况下,在全国卷阅读25分的试卷样式下,学生要拿到高分,怎么做?只有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去学习怎么解读文本,而不是依靠音频或视频。
个人以为,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文本出发,从文字本身去理解文本的意蕴,待参透这些意蕴之后,再去联系作者这个人和作品产生的背景,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去生发作品的象征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