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介绍高中语文新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至72篇
作者:佚名 时间:2018/1/17 8:04: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14
五是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把关。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完成后,按规定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正式印发实施。
4.看来课程修订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请问对修订结果是如何把关的?
答: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审议组,对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审议把关。
课程方案审议组由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数学等学科领域的40余位学术造诣深厚、熟悉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学者,包括院士和资深教授组成。审议专家在个人审读的基础上,听取修订情况介绍,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审议意见。此外还邀请了国内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进行书面审议。审议结论认为,修订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
课程标准审议组由179位专家组成,每个学科一个审议组,同时专门设立综合审议组。学科审议重点对课标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把关;综合审议重点对相关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审议组高度肯定了修订工作。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专家工作委员会还组织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审议组认为,修订工作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兼顾了全面。
2017年12月初,国家教材委召开全体会议,审查通过了课程方案和标准。
5.请问修订后的课程是如何具体落实十九大精神的?
答: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新充实和强化了五个方面。
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等。
三是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语文、历史、外语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四是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在地理、生物、化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五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此外,在有关课标中还体现健康中国建设等要求,对课标中一些提法和表述也根据十九大报告做了规范。
6.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
答: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三是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7.请问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答: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8.刚才您说到,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各界比较关注,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9.社会各界对革命传统教育也很关注,请再具体介绍一下。
答: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