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记霍懋征老师“爱的教育”

作者:朱孝林  时间:2005/10/10 16:12: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69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霍懋征老师的爱就像这春雨,能润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霍懋征,1921年9月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教师家庭,母亲是山东济南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幼小的霍懋征亲眼目睹了那份美好的师生之情。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霍懋征老师毕业后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一干就是60年,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她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如今85岁高龄的霍老师回到她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不禁感慨万千,和我们谈起她60年来在教育岗位上的体会和点点滴滴。
  谈到毕业时为何拒绝了留校工作的机会,去一个小学教书,她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我爱小孩子,喜欢小孩子;二、相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基础好了,楼就坚固,所以要去教小学生。”  解放后,她从小平同志的讲话中懂得了这样做一个好老师,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在庆祝霍老师教龄50年大会上,她用六个字总结了自己“光荣、艰巨、幸福”,光荣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了有用的人才,艰巨的是孩子们来自不同的环境,要让每一个孩子成材谈何容易,幸福的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在从教60年的庆祝会上,她说“我60年没有丢下一个孩子,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教好学生,秘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育人首先要育德,用无私的爱和责任心来育德,爱是教育的前提、根本、动力,要以热爱事业之心来爱每一个学生。 
  “爱每一个学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要在和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灌输爱。首先,老师的爱应该是无偏见,真诚、无私、广泛的。对所有的孩子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老师的爱如同伟大的母爱,以关心、爱心、信心、细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对不同的孩子,表达爱的方式要有所不同,特殊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对习惯不好,调皮的孩子不要讨厌他,要接近他,关爱他,体谅他,在学习、生活中,把做人的种子播进他的心里。
  在具体的教学中,爱将如何才能做好,霍老师总结为八个字“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使其有奋斗的方向。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某方面的潜能,要启发他,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激励他。只要孩子真正有了一个目标和理想,他才会投入到学习中。赏识,孩子都盼望得到赞美,要抓住闪光点进行赞扬。爱是阳光,可让坚冰融化;爱是春雨,可让枯草发芽;爱是神话,可让顽石变成美玉。学习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更多来自于没有成就感,得不到认同,抓住孩子们的优点进行赞美,可以让他们爱上学习,不会觉得累。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让孩子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实现“快乐教育”。比如组织社会调查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把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个整体。期待,期待是对孩子的信任,是一种漫长的等待,不断的引导和帮助。要有耐心,要相信学生能行。总的说来,就是让学生永远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也无教育,有了兴趣才能学好。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老师既是良师更应该是益友。
  老师的爱就像那春雨,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那份滋润。回想这60年的点点滴滴,霍老师心中感到无限的欣慰: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自己珍爱一生、一生珍爱这个事业太值得了!而如今在经济大潮中,我们尊敬的灵魂雕琢者——教师更应该保持这伟大而无偏见的“爱”,让学生在“爱”的渡船上到达理想的彼岸。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