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多媒体教学热中的冷思考

作者:遂昌县大柘中学 叶锦雄  时间:2005/11/20 14:04: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43
  当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县许多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了教师们的一种时尚。就语文课而言,多媒体教学为语文美育教学提供了契机,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新思维,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天地,因而倍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笔者和同事们在运用多媒体语文教 学中也发现它存在许多局限性和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股多媒体教学热作一个冷静的思考。                
  思考之一: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是否也先进?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培养素质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也不会落后。他们虽然也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实际上仍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即导入新课、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教师依然以讲解为主,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风行。
  思考之二:视听是否可以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很多语文教师于是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于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难听到。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朗读?答案是肯定的。“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说、读、写四会并举。朗读并不只是口的运动,它还是感性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张志公语)众所周知,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打球要有球感,唱歌要有乐感,学习语文也有个语感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直觉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就强。古人讲“书声琅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便是这个道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只注重多媒体课件多种信息的融合,而缺少朗读这个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重要环节。
  思考之三:公开课、优质课是否一定要用多媒体教学?
  跟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而,在许多学校,能否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会上现代课的唯一标准,甚至形成“没有多媒体教学就不敢上公开课”的局面。许多教师一到公开课、优质课,便“宛若做水陆道场一般,磬儿、铙儿、钹儿一起响”,多媒体影视音响、投影、幻灯齐上阵,挂图、模型、道具轮番招展,花样百出。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许多学生只觉得这种课好奇、有趣、眼花缭乱,而真正该掌握哪些知识他们却一无所知。
  思考之四:制作课件是否可以代替备课? 
  制作课件需要有充足的资料,还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许多教师把大量精力花在课件制作上,但是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它要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而课件制作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它不可能代替备课。 
  综上所述,多媒体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手段的有力补充。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制作应用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才能为我所用,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并以之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强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和社会性,使语文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并富有时代气息,同时也有利于弘扬创新精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