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米之炊”到“源头活水”
作者:孝子墓中学 王长娟 时间:2006/3/25 9:38: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4
首先,学生没有生活底蕴。
写作是作者与他人进行生活经验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活动。学生作文,实际上是学生通过文章与教师、与同学、与世人进行对话,交流生活经验和情感。而现在的学生除了从课文、从书籍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外,很少到学校以外的地方活动,多是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为了安全,学校也很少组织活动。学生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于是上课、下课、作业,周而复始,身边几乎无大事发生。每次作文只好翻看各类作文选,借用别人的材料,套用别人的文章,结果记得是陈年旧事,用的是陈词滥调。抄上别人的几句再凑上自己的几句,修修补补,勉强成文。这样凑出来的文章没有感情、没有鲜活的气息,僵硬死板。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底蕴,写来写去都是那些东西。难怪学生作文内容陈旧、空洞、苍白了,我们怎能责怪学生呢?
其次,课堂限时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感情宣泄。而目前的中学生作文,多是学生在课堂上按时完成,许多作文还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要求写作,缺乏写出好文章所需要的氛围及灵感迸发的条件。教师的有意引导也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弱化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少学生懒于思考,按照教师的思路,依葫芦画瓢。于是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了,这就是学生写作文无米下锅,或是有了米也不能做出佳肴的原因。要解决以上问题,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来,语文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鼓励学生寻找挖掘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一、学生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但也绝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游离于生活之外,只要有心,有搜集材料的意识和愿望,就一定能发现身边有许多东西值得存储起来。只有平时认真搜集材料,到作文时才能信手拈来。
二、积极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读书札记,心灵日记,手抄报交流等形式都有利于学生积累。但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对生活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生活底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加深体验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
三、鼓励学生写随笔,记录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要创造随意写作的氛围,少一点束缚,少一点框框,多一点自由,多一点解放。让学生放开胆子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体会,写自己的情感。
四、学生作文中很少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人和事,并不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事,而是缺少思考,缺少创新意识。例如:针对外国非典疫情发表看法,不少同学都是指出非典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种种危害,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但有的同学却另辟蹊径,运用逆向思维,指出“因典得福”:1、加强了对生命的保护意识;2、改变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3、养成了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4、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等。只有在这样的独立思考中才能用活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成为构建自己思想大厦的砖和瓦。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教师只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坚持不懈地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那么学生也一定能文思如泉涌,作文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写出意蕴深刻而有个性的新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