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的学习

作者:江苏省昆山市一中 魏兆凯  时间:2006/4/19 20:06: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47
  从2000年起,高中语文课本增加了许多文言文篇目,其中大部分篇目要求学生背诵。这个变化说明新教材加强了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同时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什么叫“文言文”呢?中学语文课本把“骈体文”《与朱元思书》《滕王阁序》都放在文言文单元对不对?下面我就来谈谈文言文。
  文言文又叫古文,这个“古文”可不是指所有古代的文章,在中唐时,有两个大文豪韩愈和柳宗元领导了一场大运动——古文运动。为什么叫古文运动呢?因为那时在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被称之为“时文”的“骈体文”,这种在六朝时风行的讲究对仗、饰词、用典的近似韵文的文体,到了唐代已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是韩柳逆潮流而动,大胆地提出要恢复“古文”——先秦两汉的文言文,所以叫“古文运动”。“古文”就是文言文,具体的说,就是指先秦的文言散文。这场运动,到了宋代,才在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完成。至明代,以归有光为首的“唐宋派”古文家把韩柳欧苏等八人称之为“唐宋八大家”,这个“家”就是指“古文家”,亦即“散文家”——文言散文家。
  那么何为“文言”呢?这得上溯到商周时代。商代的文献资料,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那只不过是一些祈语卜词,算不上文章。真正能称得上文章的是我国最早的散文著作《尚书》,“尚书”者,上古之书也。《尚书》是记言的古史,里面的文字很难懂,韩愈称之为“诘屈聱牙”,其中主要是虚字(语气词)用得少。到了春秋后期,纪录语言的文字里,出现了大量的之、乎、者、也等一系列虚字,在纪录语言上达到了“无不达己意,无不喻己情”的妙处。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大变革。这种含有大量虚字的书面语,在当时被称为“雅言”,有一点像今天的“普通话”。用“雅言”写的文章就是“雅言文章”,后来统称“文言文”。“文”与“雅”同义,“文言”就是“雅言”。当时与“雅言”相对的是“俗语”和“方言”,‘雅言’是吸收了各地“方言”中最好的部分及最共通的成分而形成的书面语。所以,“雅言”不仅适用范围广(当时各个诸侯国),而且文人争而用之,成了规范化的书面语。写文章不用“雅言”,必然会“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左传》)。
  孔子可以说是最早运用“雅言”写作的人,《论语》是“雅言”散文最早的范本,其后的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国策》等)和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用雅言写的散文,即正宗的文言文。
  文言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虚字结构行文。古人云“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摆开好秀才”,可见虚字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古人作文,必须在运用虚字上很下功夫。据说古代有一位学生写作文不会用虚字,老师在作文后面批到:“当而不而,不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意思是说,当用“而”字你不用“而”,不用“而”字你反而用“而”,从今以后,算了吧!算了吧!这位老先生用虚字批评学生不会用虚字,可谓用心良苦。古人作文,注重虚字,此例可见一斑。
  文言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词汇的丰富{主要指实词}。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也统一了文字——“书同文”。但统一字形比较容易,统一字音词义就困难得多了。由于许多字词来自各诸侯国,就必然出现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的现象。也正因乎此,汉语的词汇却大大丰富了。直到现在,汉语词汇里仍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多音字、同义词、多义词。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时所感到困难的地方。
  文言文在古代统称“散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与之相对的是“韵文”(主要是指古代的诗歌辞赋等,骈体文也属于“韵文”,由此可见,把《与朱元思书》《滕王阁序》放在“文言文单元”是错误的)。文言散文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它由起初的语录体(如《论语》《孟子》等)发展到带有题目的完整篇章(如《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由于散文终究是以纪录语言为职志的,而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着,要充分用文字表现出来,就需不断吸收口语中生动活泼的成分,来提高文言文的表现力。所以说,“雅言”虽与“方言口语”相对,但绝不能相脱离。西汉的司马迁在写《史记》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素材不仅是史料,还有大量的方言口语(即人民群众的语言)。读司马迁的《史记》,在了解古代历史的同时,还得到了语言文学美的享受。司马迁的散文是最正宗的文言文,是历代散文家们极力推崇的伟大典范。
  尽管文言文在不同朝代的写作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当时的一些方言口语,但它的基本行文形式,一直与方言口语保持着较大的距离。也就是说,几千年来,方言口语不断的在变,而作为文言散文的书面语几乎没什么变化,直到“五四运动”时,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如果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那么到现在我们还在写文言文呢。当然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不会那么费劲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