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则材料,约25题,近15500字。
06届高考第二轮文言文阅读(3)
(十三)
李穀,字惟珍,颍州汝阴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颇为乡人所困。发愤从学,年二十七,举进士,连辟华、泰二州从事。晋天福中,擢监察御史,加给事中。为冯玉、李彦韬所排。
契丹入汴,少帝蒙尘而北,旧臣无敢候谒者,穀独拜迎于路,君臣相对泣下。穀曰:“臣无状,负陛下。”因倾囊以献。会契丹主发使至州,穀禽斩之,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契丹主患之,即议北旋。①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穀自郡候契丹,遂见获。契丹主先设刑具,谓之曰:“尔何背我归太原?”穀曰:“无之。”契丹主因引手车中,似取所获文字,而穀知其诈,因请曰:“如实有此事,乞显示之。”契丹国制,人未伏者不即置死。自后凡诘穀者六次,穀词不屈,气色不挠,卒宽之。
俄权判开封府。时京畿多盗,中牟尤甚,穀诱邑人发其巢穴。有刘德舆者,梁时屡摄畿佐,居中牟,素有干材,穀即署摄本邑主簿。穀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俄迁工部侍郎。
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祖居地),建兰若,又立垣屋,②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穀为人厚重刚毅,深沉有城府,雅善谈论,议政事能近取譬,言多诣理,辞气明畅,人主为之耸听。人有难必救,有恩必报。好汲引寒士,多至显位。与韩熙载善,熙载将南渡,密告穀曰:“若江东相我,我当长驱以定中原。”穀笑曰:“若中原相我,③下江南探囊中物耳。”穀后果如其言。李昉尝为穀记室,在淮上被病求先归。穀视之曰:“子他日官禄当如我。”昉后至宰相、司空。世谓穀能知人。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无状,负陛下 负:辜负 B.穀即署摄本邑主簿 摄:代理
C.若江东相我 相:让……做宰相 D.在淮上被病求先归 被:表示被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帝蒙尘而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而穀知其诈,因请曰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C.其魁一即县佐史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人主为之耸听 为君翻作《琵琶行》
10.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句子能分别表明李穀“刚毅”“深沉有城府”的特点一项是
A.穀气色不挠,卒宽之 穀诱邑人发其巢穴
B.穀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 人有难必救,有恩必报
C.穀独拜迎于路 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
D.为冯玉、李彦韬所排 穀知其诈,因请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穀体貌魁梧,年轻力壮时,侠肝义胆,但得不到乡人的理解,于是发愤读书,步入仕途。
B.李穀弃暗投明,契丹人找到真凭实据并多次审问时,他又能义正词严,不屈不挠,最终渡过了难关。
C.作为地方长官,李穀非常重视社会环境的治理和减轻人民的负担。对未做官的同族亲戚安排照顾也很周到。
D.李穀言谈善于就近取譬,明白晓畅且切近情理,皇帝都会认真听取。他与韩熙载对话时,就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3分)
译文:
(2)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3分)
译文:
(3)下江南探囊中物耳(2分)
译文:
(十四)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