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内与外

作者:七年级组 张汝明  时间:2006/5/16 9:55: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虽然大量阅读、广泛积累一直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但在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大量阅读中“内”与“外”的基本关系。
  “内”的功夫要下足
  近年来,教材改革步伐加快,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更多选择,我们手头上有了更新鲜活泼、贴近时代的教科书。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篇文章成为课文,绝不是一个人一时的心血来潮,它应该是渗透了很多的心血和智慧。很多经典文章,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恋恋不舍”,是有充足理由的,像大量的古代诗词,像传统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陋室铭》,像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作为教材,它们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情感、知识、技能等诸多目标的综合载体。所以我认为对经典课文教学上是不能亏欠的,功夫要下足。
  感悟真情,通晓事理。很多优美的文章不仅仅属于一位作家,她渗透了一代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判断。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使学生要对文章主题把握准确到位,要让学生感悟真情,通晓事理;同时要对写作特色了然于胸。前者关系到审美教育的效果,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后者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怎么实施那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指导思想上不该含糊。有位老师曾经说到一个形象的比方,对好文章我们要多下功夫,“点上打井”才会事半功倍。
  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大于情感目标。而这类目标的实现当然要借助具体的文本来进行,所以我们在经典课文上多下功夫,在阅读这些课文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写好字,一板一眼组好词,认认真真写好句,点点滴滴搞好语言积累,我认为是完全有必要的。一味地强调数量的累加,对任何文章都做“一般”处理,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语言积累上更是会贪多嚼不烂。
  “外”的拓展要慎重
  这里我想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数量不必要求多少为最合适,应视具体课文和教学时间而酌情处理;二是要精心选择供学生阅读的文章。
  体要相似。文体要和原文基本对应相似,原文是小说,我们给人家拓展的也要是小说,而不应该是散文,而且我认为体裁最重要,因为我们的课本大多按体裁编排。这样对应,有利于学生对文体特点的把握。
  题要关联。很多文章涉及到历史事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事实,我们在拓展时可以考虑到“题材”,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把握,激发阅读兴趣。比如教学《巍巍中山陵》,可以让学生拓展到关于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巨大贡献一类的文章,使学生了解这位伟人的高尚情怀。
  情要相融。如果在题材、体裁上都难以作到相似和关联,那就可以考虑到感情的融合。教学《社戏》,有位老师让学生拓展阅读《看戏》(张振秦文),两文感情相融,很受学生欢迎。
  文要相通。这里的“文”,指的是文采。不论课内还是课外,我们的教学时间都是宝贵的,因此我们选择课外文章要充分考虑到“文采”的因素。原文是朴实无华,我们要选择质朴淡雅;原文慷慨激昂,我们要选择积极向上;原文低沉徘徊,我们要选择婉转曲折。
  “内”“外”要巧妙结合
  应该说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具体很难以指标来简单衡量。我认为要达到最高境界,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适度探究,鼓励创造,保证时间,教给技巧。我们实施“1:3”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更多主动,正是让学生有充足的课内时间来进行阅读。课外的时间有更多弹性,老师布置作业时则要多考虑给学生以具体指标。要求学生读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借鉴课文“探究•练习”(苏教版如此,我认为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比较科学的)的样式,给学生以技巧上的帮助,切忌仅仅阅读而没有思考和探究。要鼓励学生探究、思考,有创造性地进行阅读。
  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服务表达,综合提高。这个意思是针对语言积累而言。借助阅读课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这个积累当然不能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来进行。生活处处皆语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积累,分散了难点,增长了见识,一举多得。阅读的基本目的是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对中学生的训练还有使其学会表达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学会为文之法,积累表达技巧,课外阅读有着更为独特的优势和空间。
  内外结合,科学搭配,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尝试者。如果作一些硬性的规定,一定要有数量的要求,有时候恐怕效果不好,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去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