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札记四则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6 19:47: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69
  如果要求编一部《杜工部集》,只允许选入三首诗,一首开卷,一首中间贯穿,一首压卷,而又须大致概括其一生,怎么选?
  开卷应选《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也是杜甫最“神采飞扬”的一首诗,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见《读杜心解》),是的评。
  中间应以《秋兴》贯穿(诗长不引)。这八首七律各具特色,有抒情,有描绘,有回忆,有咏叹,或轻松欢快,或壮丽飞动,或苍凉悲壮,或沉郁低回。总的来说,仍以“沉郁”为底色——这几乎是杜诗的一贯特色。虽每一首都有不同的手法、色调、内容,却又不可分割,尽善尽美,实是千古第一组诗,以前和以后的组诗,都难与之相比。
  压卷应选《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杜甫所有绝句中蕴涵量最大的一首,可称千古第一绝句。前两句描述如此细致,后两句容量却又如此巨大,前后之间衔接自然,举重若轻,浑然无迹,就艺术成就而言,实可说是已臻化境。孙洙评论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的确是“俱在其中”,却又妙在一个字都不说,只以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淡然收尾,韵味无穷。
  以“飞扬”始,以“沉郁”贯穿之,以“淡然”终。
  
  《石壕吏》:省略的艺术
  就艺术技巧而言,杜甫的一些诗作类似于海明威所说的“冰山文体”——即把能省去的内容全部省去,把所有的铺排、形容和藻饰全部裁掉,把可以空缺甚至看似不可以空缺的细节都空出来,只留一小部分浮在“海面”上,剩下的空白都由读者自己去填补。这方面,《江南逢李龟年》和《石壕吏》都是最好的例子。
  《石壕吏》全诗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下面试逐段分析。
  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短短二十个字其实给出了很丰富的信息。“暮投石壕村”,天色刚晚就匆匆投奔到一个小村子里,说明两点:A、兵荒马乱,不敢走夜路;B、市镇旅店已遭战火之劫,无法投宿。“有吏夜捉人”,用一个“夜”字,说明白天人都躲了起来,不好抓,所以趁夜偷袭。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则说明村民长期受抓丁之苦,已养成相应的生活习惯和应对方法,即于夜间熟睡之际,也机灵异常,一有动静,就一个“逾墙走”,一个“出门看”。
  第二部分是老妇的“致辞”,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这中间省去了县吏的话,但可以从老妇的话里推断出来。从“死者长已矣”到“室中更无人”是一转,其间也许是县吏强要进屋查看,或听到了孩童的啼哭声,所以才有下面的“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从“出入无完裙”到“老妪力虽衰”又是一转,其间也许是县吏要拉“孙母”应征,所以才有下面的“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第三部分是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语声绝”,说明县吏已去,究竟老妪有没有被带走呢?是谁“泣幽咽”呢?作者没有说,将答案省去了,但是从最后两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却明显可以看出来,老妪已被带走,“泣幽咽”的自然是“孙母”了。
  对比杜甫这首《石壕吏》和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虽然内容、取材上比较相近,高下之别却非常明显。白居易的《新乐府》往往百般铺排,形容周至,最后又大发议论,但难免使读者感到厌倦,只有《卖炭翁》等一两首略好一点;《石壕吏》下笔凝练之极,几乎省去了所有可以省去的内容,而且完全是叙事,全诗一百二十字,没有一点铺排,没有一字评论,没有一语夹带主观感情,读罢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所以说,《石壕吏》之妙,妙在“无意为之”;《新乐府》之失,则失在“有意为之”。白居易诗作极多,却无一首能达到第一流的境界,就是因为他作诗是“有意为之”,无论是前期的讽喻诗,还是后期流连光景的山水诗闲适诗,都犯了“有意为之”的毛病,连语言通俗也是“有意为之”,那就辞气浅露、极不自然了。
  
  杜律颔联
  老杜五、七律多有意境沉郁阔大者,每于颔联两句备极雄浑之妙。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第一首)。
  后世学杜者,也有类似情况,如李义山《杜工部蜀中离席》:“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顾亭林《海上》其一:“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苦深。”钱牧斋《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其一:“楼船荡日三江涌,石马嘶风九域阴。”
  鲁迅说:“杜甫的律诗,后人还可以模拟,古体的内容深厚,风力高昂,是不许模拟的。”其实也并非“不许”,只是模拟不来,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而已。但杜甫的律诗还是可以模拟的,由上面所引的诗句可以看出来。
  “可以模拟”的诗未必不好,“模拟”的诗也未必不好,这些都要看作者自身的才力和修养如何。以李、顾、钱的这三首诗而论,虽是模拟,却都是佳作,顾、钱二人诗风偏于苍凉凛冽,有遗民气息,李义山这首《杜工部蜀中离席》沉郁顿挫,凝重深厚,显然是更接近杜甫,所以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起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见《蔡宽夫诗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甫的人情味
  诗歌到了杜甫手里,似乎变得无所不能,写政论,记经历,抒情怀,感时局,谈文学,叙身世……而且每一样有每一样的好处,每一样有每一样的特点。
  最能体现杜甫人情味的,是几首五古,《羌村》、《北征》和《赠卫八处士》,这些诗里有一些细节的刻画,看似琐屑,实则情味深厚,如《北征》:“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羌村》:“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王慎中评《羌村》云:“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确是的评。后人学杜,多有能得其沉郁之致者,但这种人情味,却是没有人能学到的,这不仅仅是才华和技巧的问题,更因杜甫是个至情至性的人。梁任公晚年为后生说诗,曾特标“情圣杜甫”以为号召,是真知杜甫者也。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以难以企及,决不仅是因为他的忧国忧民,而是包括许许多多个方面,白居易、韩愈只继承发展了他的某个方面,终是无法达到那种博大的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