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七上前三单元复习策略概谈
作者:江苏 邱孔龙 时间:2006/11/15 13:06: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6
一、通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三单元散文居多。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指文章的选材;“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鉴赏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细细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对《繁星》这篇课文除了要体会作者的情感,还要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从《青年人》中鼓励学生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二、研读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正确理解散文语言的含义是阅读文章的基础。描写的细腻性、表达的深刻性、内涵的丰富性是这三单元文章语言的突出特点。这几单元的好多文章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因此对其语言进行鉴赏,一定联系全文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往事依依》一课语言蕴含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在行文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引用,同时要了解“引用”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通读课文,能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伟人细胞》一课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流畅,在作者的娓娓叙述中我们要体会“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体会“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的困惑”。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充满情感特性的语言向同学们揭示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这就使文章的主题与语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条分缕析,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平时的考查试题通过对作品结构和思路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结构和脉络的把握能力。阅读作品时,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更要把握文章的内蕴。
鲁迅的《社戏》就是紧紧围绕“社戏”详细而生动地描写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几个生活片段,虽然直接写“社戏”的文字很少。但描写其他事情的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同时作者传达的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我们在阅读这类作品时一定要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的深厚情感。
四、研究揣摩,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我们深入研读这三单元的文章,发现作者非常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虚实相生、烘托对比、象征手法、修辞技巧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一般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考查,可以直接透视考生的阅读品位。
《繁星》一文为什么会把大家司空见惯的夜空写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幼时记趣》为什么会把大家熟视无睹的物象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就启发我们要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作者就是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使学生体会船长在海难发生时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端午日》一文采用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每一个场面。
总之,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些形与神,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的完美统一,是内在旋律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揽旨品趣;要瞻前顾后,切脉通经;要整体揣摩,咀嚼品位,才能真正领会这些经典文章的内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