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新课堂人性的光辉——农村高中推行新课程的一点思考

作者:连江尚德中学 何敏  时间:2006/12/22 18:50: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98
  从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始,到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的正式颁布,再到2004年秋季新课程付诸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省进行实验,面对这样的形式,身为福建高中教师的我们越发感觉到新课程步伐的临近。而省厅领导今年9月在武夷山“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骨干省级研修会”上宣布的我省将在2006年秋季全面启动新课程的消息,则让与会的老师真正感到了直面它是个不争的事实呢,备感压力的陡增,尤其是对来自各种条件相对滞后的的农村高中老师来说,冲击更是巨大。但令笔者忧心的是,很多来自农村高中的老师只是一味强调由于硬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而甚难推行新课程,而很少从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去反思我们传统课堂模式的非改革不可之处。
  不可否认我们农村中学无论在硬件,还是在师资等方面与城市特别是重点中学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这必然导致我们在诸如开设选修课、推行学分制等方面的步履维艰,北京人大附中早在八十年代就开设了十多种的选修课,所以它的校长可以信心满怀地说,新课程,我们欢迎你。而我们很多农村高中的校长可能更多的是疑窦和忧愁。但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对旧课程的推倒重来重新架构那么简单,增加了选修课,添加了仪器设备,提升了师资业务水平,进行了领域与模块的教学,推行了学分制,就一定是新课程呢吗?“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明晰新时代的‘高中生形象’这是新课程规划或设计的灵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华东师范大学版,p85)那么“高中生形象”是什么呢?“普通高中毕业生应成为一个既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与高尚道德,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同上)惟有如此,“普通高中才能培养出能适应和促进呈现了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民主化,多元化等特征的社会发展的‘中成’人。”(同上)所以,我们只有围绕这一点,认真反思我们传统教学育人之中的偏颇之处,不当之所,既而用先进的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以至最终构建既符合农村实际又体现课改精神的新课堂模式,我们的新课改才“货真价实”。也才真正把握住了课改的精髓。虽然我们的硬件落后,但我们的理念应该领先。那我们应优先解决什么呢?
  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扎根于我们的课堂,成为构建彰显人性光辉的新课堂的灵魂和内核。
  〈一〉基于必要性的思考
  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 》人教版 p82)由于它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他跟“升学率”无关,所以在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的应试教育里长期被边缘化,以致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与他的心理发育及其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程度极不相称,因此,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学富五车”与“思想空洞”起飞,“健硕体魄”共“脆弱心理”一身。
  按照我们固有的判断,农村孩子应该是最朴实厚道,最能吃苦耐劳,最能明辨是非的一个群体,但笔者看到的却是这种可贵的品质资源在不断地“水土流失”:一学生代表在升旗仪式上做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爱学校的专题演讲,而台下居然是嘘声四起;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长途拉练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学生居然贴出大字报说,学校在摧残他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学生认为成绩优异是他聪明智慧的结果,而一旦成绩滑坡则上书学校要求更换老师……应该说这一代学生他们的民主自由意识是空前具有的,但这样一种“个性”的背后凸现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空前膨胀,于是,他们的感恩之心流离失所,他们的美善观念黯然缺席,放逐信仰,囚禁理想,成为了一个“空心人”。诚如我省物理特级教师林华民所言“只有优异成绩而不了解自己的人,是迷茫的人;只有严密推理而不懂得人际关系的人,是寂寞的人;只有很高智商而不懂得控制的人是危险的人。对于思想品质与生存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文凭越高给社会造成的负担越重,甚至留给社会的危害越大。”(《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  农读版  前言)读罢不禁感慨万千:难道我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培养出的学生是这样的“次品”吗?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于他们吗?
  但一味的指责学生作为教育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反求诸己,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唯“升学率”马首是瞻。在这种功利目的的驱使下,教育教学越来越偏离于“育人”的初衷,“教学”成了唯一要义。特别是到高中以后,头顶高考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的学校工作的重心就是如何让他们的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急于向社会公布的是它骄人的“教学成果”成绩单,而鲜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报告”的发布。所以我们看到的高中毕业生更多的是他的智力发展状况,而他的性格特征、心理特性、思想认识等这些与健全人格有关的信息则不得而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老师所言的隐患已然存在,即便他的成绩十分的优异。九十年代中国留学生卢刚枪杀他的导师的悲剧还历历在目,真的希望它能成为绝版。于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 》 福建教育版  p142页)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想我们农村中学首要关心的不应是如何突破各种硬件的制约进行选修课的开设等这些新课程外在形式上,相信这方面我们政府的教育有关部门会统筹规划的,而应是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它的“人文性”的本身上,即“我们应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上。
  〈二〉基于可操作性的思考
  ㈠语文课堂应首先回归她的本身
  “近3年全社会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热切期待与批评,总趋势上也是呼吁在语文教育中“灌注人文精神”,正如著名教育理论家杨东平对这场讨论的概括,‘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此讨论也是期待着我们超越,期待着一个新婴儿的诞生。”(《新语文教育”论纲》  韩军)确实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科学,“人文性”应该是它的特性。因此,作为语文老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是责无旁贷的。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到可以进行这方面引导的课程资源,比如,笔者在教《纪念刘和珍君》时,针对现代年轻人做事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的冒失表现,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对青年学生上街情愿这种极富热情的爱国表现提出委婉批评呢?”通过交流甚至辩论,学生渐渐明白了应如何正确看待热情与冷静。教《皱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也专门组织了“情欲信,辞愈巧”的讨论……其实教材中这样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课外这样的资源更是恒河沙数,我们当然也可以信手拈来,所以从中提炼出一个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话题,通过讨论,辩论,点拨等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应该是可行的。
  ㈡理科课堂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的阵地
  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工程,讲究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我想我们理科的老师也应担负起这个责任,课堂不要只是纯理科知识的传授,而也可以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其实理科这样的课程资源同样是丰富的,比如生物老师在讲授生命的构成时,是不是可以联系现代社会各种糟践生命的现象,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呢?化学老师在讲授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时,是不是可以针对社会上各种对化学品的不良用途,比如毒品等,让学生明白科学与人文的联系呢?……我想这样的教学应该是为学生所乐见的,不但能丰富理科课堂的表现形式,而且也能让学生看到“冰冷”的理科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温暖”的人文内涵,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自然会得到健康的塑造。另外这样的老师我想肯定也是受学生欢迎的,“哦,理科也可以这样上呀!”这是一个学生对我们学校一个数学老师课堂的评价。
  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我想这就是新课程的精髓所在吧。所以,只有抓住了这点,所谓的领域与模块的教学,所谓学分制的等这些新课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才有了它存在的基础。而也只有牢牢抓住这点,硬件虽然差点的我们农村中学,才能根本上缩短与城市中学在推行新课程方面的差距,甚至没有差距。这样,不论农村还是城市,情感、态度、价值观就都能彰显新课堂人性的光辉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