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文明的永久图符

作者:程方平  时间:2006/12/25 13:04:19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468
  约在公元前20世纪,部落首领舜设立了最初类似学校的场所——庠,专门用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人教育和看护未成年的儿童。其后,在夏、商、西周三代又有了序、学、校等学校名称和逐渐完善的教育机构。中国自古就有多种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教育就像镶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永久图符。
  最初出现的教育机构多为统治者贵族所有,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依靠家学和父子母女相传的形式承继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技巧。到东周以后,随着官学的逐渐衰败和社会的发展与动荡,一些民间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办私学,并逐渐形成了与官学相抗衡的教育力量。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的。其教育途径包括家学、私学、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宫廷中的皇子之学、诸侯中的各类学馆、百姓中的私塾、诸子百家的学宫、学者创办的书院、专门应对考试的学堂、针对民众的社学、为贫寒子女开办的义学、习武强身的武馆、培养艺术人才的梨园、开展社会教育的俗讲,以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各少数民族创办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机构,包含了教育的诸多方面和诸多层次。特别是到了近代,随着外国学校教育的渗入,中国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学校体系,教育途径更为丰富和正规,为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创造了更为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在教育方式上,父子相承、师徒相继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商朝负责占卜的贞人大概是最初用文字教学的专业教师。据传说,在舜的时代就提出过“百僚师师”的口号,向“师”学习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到春秋之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教师也从官方独有变成社会共有。“见贤思齐”、“有教无类”成为求学者和施教者的主要指导思想。而由孔子和思孟学派提出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当仁不让于师”和“教学相长”的思想则将教学和师生关系视为一种相对的和互动的关系,为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确立了重要的原则。随之在教育历史的长河中又相继出现了导生制、积(学)分制、分斋(专门学科)制、小先生等灵活的分科和分层教学方式;出现过百家学派之争、“师学”与“家学”之争、“南学”与“北学”之争、“理学”与“心学”之争、“义理之学”与“章句之学”之争、“知先行后”与“行先知后”之争、儒释道三教之争等以学派和学风为特色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在广大的民间,则以口耳相传、子承父业、行业垄断等方式延续和发展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教育。到近代以后,较为正规的班级授课方式才得以确立,大学中的系统化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专业实习等教学方式才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正规和完善。
  在这些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中,均体现了教育者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要求。然而,站在今天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在全球范围内许多过去认为是传统的、陈旧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在与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后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在一些发达国家自学、家学、私学和看似非正规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更加适合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此,我们应对传统教育作重新和深入的认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