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题,约43000字。
高中总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卷
一.阅读题
1.阅读《我与地坛》第一节中的以下文字,完成6—7题。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6.文中写地坛这“古园”等“我”,用“剥蚀”“淡褪”“坍圮”等动词领起的动宾短语,采用的修辞方法有(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7.上述修辞方法不能表现的是( )
A.地坛历尽沧桑 B.地坛在等待“我”的出生
C.地坛的陈旧和破败不堪 D.地坛的荒芜冷落
2.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生命之爱
欣 儿
看见报上的一幅图画,一口烧热的油锅中弓着一条鳝鱼。图画的配文大意说,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起身体,厨师不解,拿出鳝鱼用刀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它是为了保护腹中小生命,努力弓起了腹部。
听友人讲起一件他目睹的很悲惨的事。一条有黑缎般光亮皮毛的雄性狗,离开刚下狗娃的花狗准备到街对面不远处的一家肉食店去拾一些骨头。大约是被爱情及爱情的结晶冲昏了头脑,它从北向南穿过十字路口时,没注意到一辆微型客货车正从西向东风驰电掣般地开来,“哐”的一声,被车撞个正着。车子几乎连速度都未减一下就开跑了。车子刚刚离开,狗就在车子喷出的废烟中一个鹞子翻身站起来;撒腿向肉食店跑去。在它被撞倒的路中间,有滩红色的血慢慢向西周流动和凝固,像一个心的形状。血中漂浮着几根黑亮的毛。黑狗迅速地跑到小铺子,用嘴拾起一根粗大的带肉的骨头,转身又飞一样奔回它的花狗和小狗娃们的身旁,并将拾来的食物喂给了它们。这一系列行为在不过10分钟内全部完成,而且,当它把捡到的骨头转给花狗时它就无力地垂死般地倒在了花狗的身旁。谁也不会想到,从路上站起来跑掉时,身手敏捷的黑狗怎么会瞬间死去。
友人说,黑狗将骨头转给花狗时,它听清了它们相互间那种类似安慰的狺狺的低语。与它们的声音不同,它们的眼睛都充满了那么深深的哀痛、悲伤和无助。尤其是黑狗的眼睛,似乎是含着泪光,充满对生命的留恋,它那么固执地看着自己的爱侣,看着自己的孩子,连眼睛都不转一下。那种目光,即使铁石心肠的人看了都会心颤。
我还知道,前不久冰岛政府否决了原拟定的再次允许捕鲸的计划,原因是“找不到能使鲸迅速了结痛苦的捕鲸枪”。
在引起我们兴趣的事件日益增多日益刺激的今天,珍爱生命这件事显得书生气。然而,假如阅读黑狗含泪的眼睛,鳝鱼竭力弓起的身体,以及听到冰岛政府人道的尊重生命的决定时,心不猛然地跳动,并向生命致以最诚恳的敬礼,那么,活着就失去了它最本质的快乐。不是吗?
我在这样一个阴郁的漫长午后,一遍一遍地回想这三个与生命相关的片段,它们就像挂在屋檐下的风干萝卜条,让你记忆生命曾经是那么饱满、丰润和微光闪烁。而珍爱生命,就像用泉水去浸泡萝卜干,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浸泡,都会让人看见生命恢复原状的过程,一种世间最耐人寻味的过程,一粒种子到开放花朵的过程。
14.你认为作者描写的哪个生命片段最详细,最感人?为什么?
15.请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出三个生命片段的内容。
16.为什么黑狗被撞了个正着,仍能“身手敏捷”地向肉食店跑去?当它把拾到的骨头转给花狗时,为什么却无力地垂死般地倒在了花狗的身旁?
17.“在引起我们兴趣的事件日益增多日益刺激的今天”,在这里“兴趣的事件”“日益刺激的今天”指的是什么?(5分)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6题。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
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5.对“宁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环境安静 B.指心情安静
C.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D.指那种享尽天伦之乐的环境
6.对这文中“幸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者含义相同,都指安逸的生活。
B.前一个“幸福”是愚昧落后的满足,后一个“幸福”是先驱者用生命换来的,是物质和精神上真正的满足。
C.前一个“幸福”专指物质上的满足,后一个“幸福”既指物质上的满足,也指精神上的满足。
D.两者含义不同,前者是表面的,后者是实质性的。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阶段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