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中的弱视现象浅析

作者:黄亚胜  时间:2007/1/3 9:11: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12
  自人类有了文明历史以来,教育一直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而自然也就成为一个教育大国。老祖宗孔子在仁政基础上提出做人准则中仁的诸多内涵,又进而提出有类无教、因材施教等理论,同时还对教师提出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等更多的要求。其同时代的诸子百家也对教育各有主张,如道家向往文艺审美的最高境界,墨家追求严谨的科学精神,法家提倡强制规范性原则等等,不一而足。其后教育理论则一直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向前发展着。到了近现代,由于“五四”思潮的冲击,一些教育理论受到国外教育理念的影响,逐渐发生异化现象。
  当华夏大地沐浴着改革春风的同时,教育又一次走入人们关注的视焦,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方向。但在这一转刑期出现的诸多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审慎起来。且看下面几则报导——
  报导一:2002年11月中旬,入校仅一个月左右的杭州姑娘小A向浙江万里学院提出了退学要求,理由是特别想家。心急如焚的家长赶到学校,呆了一段时间,发现学校从硬件到软件都无可挑剔,而且女儿和同学、老师相处也很好,于是他们试图说服女儿继续求学。但女儿以“不让退学若发生意外情况别后悔”向父母摊牌。最后,她与辅导员诉说了她的心结:上大学,每人该一间宿舍,每天都能回家,学校和家里要是一样宽松多好!尽管老师、同学苦口劝说,但她仍执意退了学。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这样认为:这种想法突出暴露了目前国内学校普遍存在的高中阶段和高校教育被分割的现实及对这种现实的不适应。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是越管越严,到了大学后突然间的放松让学生手足无措了。我也有过这样一位校友,因为大学老师对他不闻不问,使他造成很大的失落感,这源于中学老师对他的特别关心。
  宁波大学教授对国内大学新生的一份调查也反映:目前超过80%的新生不知道在大学如何学习,50.9%的大学新生在老师不布置作业的情况下觉得无事可做。看来,目前基础教育的减负要求的确要落到实处,但家长也应注意到自己承担的另一半教育责任,过分迁就孩子往往适得其反。君不见,上学路上陪伴着肩背书包的行色匆匆的家长们的身影,大学门口肩背弯曲——孩子的入宿行李背于一身——却面露幸福的父母们的行姿。
  学校教育的转轨固然势在必行,家庭教育本身则更应注重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她)总在夸耀自己:瞧,我的孩子(孙子)离开我就是不行!多可笑!他已经把孩子塑造成了一个依赖性极强的温室花朵。他(她)没感到岌岌可危,却还在那里沾沾自喜?当然学校教育确实也必须改一改了,经常听某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现在在中学里还有老师管管你,到了大学谁会睬你!多感人!他与那些家长的做法可不是异曲同工吗?试问,这些难道不可悲吗?
  再看同样的事实又在人才市场中上演:当招聘代表问及应聘者简历时,尾随其后的父母马上满脸堆笑地娓娓道来,然后还要信誓旦旦地打保票,说自己的孩子肯定会是最优秀的,一定会做得很好,期望招聘代表能当即拍板,这倒给了招聘代表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这个日益繁荣的大城市——上海!人才市场中竟然出现如此一幕,实在令人震惊。
  其实,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必须从平时做起。当孩子学步摔倒时,父母可能还会教孩子要有毅力,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可再大一些孩子不小心跌倒了,哇哇大哭时,你是心疼地扶一把,还是严肃地执行他幼时学步时的“原则”?对于学校而言,则需要从一个大的教育人的角度,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现代生活能力、求学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有用之才。
  报导二:2002年初,一位14岁的女生在一天夜晚离家出走,父母报案警察出动后,在一座荒废的土山上发现了这女孩的尸体,历时几月后破案才知,这女孩是因在网上受骗,轻信花言而遭此惨剧。前不久,在某中学一位中学生因未完成老师要求写检查的任务,父母知晓后逼其快写,结果这位学生却从六楼跳下,一命呜呼。我们也经常看到报道,说因某舞厅偷卖摇头丸而被取缔,其中吸食者都是青少年。
  这样的案例还很多,其中有一点应值得我们深思:教育并不仅限于家庭和学校,社会是一个更大的熔炉。现代的孩子涉猎面广了许多,对社会的认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因而也容易在吸收的同时丧失正确的是非观念。我记得80年代开始引进香港的一些电视剧,其中有一部《陈真》,当时播出后,各地均出现报道,说有些青少年因盲目练武伤了脚或腰。这时候已经有这样的事发生,说明当时的媒体——电视对人的影响已相当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渐有普及城市的趋势,而网络的影响更是莫测。其中出现了一些先进的远程教学的理念,也方便了远在他乡的人们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人们许多自己无法耳闻目睹的信息。但网毒也开始猖獗,前面不是有一例吗?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安逸享受、不思进取的思想也渐渐植入一些青少年的脑髓,因而黄色、暴力、毒品层出不穷,甚至于腐蚀了一些为政者。
  这时候,教育应该跳出来讲话了罢?没有。多的只有指责。我想,对于这种现状是国家加大投入的时候了,否则敢站出来讲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我们看哪个发达国家不是先发展教育再发展国家!国家应加大对媒体市场的管理力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真正出一份实力。
  报导三:西安市双水磨小学7岁的小学生涂迁因没完成作业,上课时被班主任叫到教室外罚站三节课,致使小涂迁溜出校外玩耍时,不慎在附近的人工湖中淹死。事故发生后,双水磨小学的校长、班主任老师和他班上的一些同学,都异口同声地撒谎,说涂迁出事那天根本没去学校上学,且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咬得死死的。后来终于有一位小学生说出了真相:原来,学校和老师为了推卸责任公然撒谎,而且“教育”小学生,为了学校的“名誉”,就有必要撒谎。
  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教育的畸变和失败,孩子们学会的只有冷漠,什麽诚实、正义、良心、道德全在这样的教唆下扭曲了。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有诚信的人的出现,所以失去了诚信,我们还怎样去教育别人?
  报导四:大学生的高消费现象虽还没“蔚然成风”,但也是司空见惯。且看这些高校贵族:不住学校宿舍,而是自己租房住;胸前挂个手机,腰里别个随身听,手里还提个笔记本电脑;脚踏“花花公子”,身穿“华伦天奴”,这样的公子哥已不再是凤毛麟角;雅诗兰黛兰蔻宝姿……在女生中出现的频率日渐提高。
  令人吃惊的是,如今的大学生往往有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张扬:“我认为只要我所花的钱是合法的,我就有选择消费的自由”;“时代已经不同了,不能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给人们以刺激,社会怎会有前进的动力”;“我对我现在花费的是父母的钱这一点并不看重,我觉得只要我今后有能力回报我的父母就可以了”。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家长自身没有建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他们所认同的“再穷不能穷孩子”表面上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现实,因为中国已加入了世贸,科学的消费观已经迫在眉睫。在中国是否需要高消费是很容易辨析的问题。试想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需要高速的发展还是高额的消费?举个例子来说:老王家在农村,他有四个孩子。老大老二已经高中毕业待业在家,老三老四还要读高中,家中还有些余钱,这时是拿钱造房以备老大老二结婚用,还是为两人买台拖拉机搞运输?不言而喻,当然应选择后者,这是为长远打算。而目前中国的教育中就很缺少这种长远目光,因而造成短视也是必然的。
  在当前的国内教育界已发现了很多家庭、学校、社会诸多因素造成的弱视现象,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但它引起的社会影响却将是空前的。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将会唾弃我们!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明理 于10-23 09:40发表评论: 第1楼
  • 这是一篇好文章,值得家长,教育者,社会舆论关注的严峻的教育问题。现今社会太关注金钱了,心灵已严重扭曲,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