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勿矫枉过正
作者:宁德市民族中学 王丽芳 时间:2007/1/16 12:42: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81
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等于放任自流?新的课改理念要求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教师不应仅成为课堂的灌输者、传授者,而且应是引导者、领路人。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课堂主动权的回归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了呢?我们看到有些学生讨论的话题已经跨越了语文的界限,涉及到了生物、历史、政治、物理等学科及其他领域,我们部分语文老师不是及时勒紧缰绳,“悬崖勒马”,而是任学生在广阔的原野上驰骋,并美其名曰学科渗透。某重点中学甚至曾以学科渗透为课题,请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老师到语文课堂上串门作客。此课题后来以流产告终。究其原因,除了不同学科教师共上一课的理想不够现实之外,更重要的是,虽说语文是边缘学科,但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学科渗透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语文学科的各项改革,都要切实保证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上天入地,依然是语文课堂教学,于漪老师也曾说,不要让语文课堂边缘化。如果课堂上放任自流,将大量的非语文因素引进课堂,语文课成了“大杂烩”,就偏离了语文研究语言文学的正轨,忘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远离书本,过度发挥,不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初衷。语文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培养语文能力。
小组讨论能代替独立思考?新课标提出我们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许多老师大都采用了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方式,却忽视了一个基本原则:先有自主,后有合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一声令下,学生叽里咕噜地开始讨论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学生想都没想怎么个讨论?果然,我们发现,有些小组讨论就是聊天;而有些小组则讨论不起来,只是大眼瞪小眼;个别刚刚展开讨论的小组,不到两分钟就被老师勒令“言归正传”。我以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有些问题只要学生稍微动动脑筋即可解决,为什么费时费力地去讨论呢?那些必须通过合作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也先得让学生思考思考吧?只有经过独立思考,交流时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化。否则,只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可许多老师连一点点独立思考的时间都不留给学生,哪怕因此而冷落了课堂气氛,我以为这样的讨论只能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不可能深入,也少有结果。因而,对于小组讨论无论教师或学生都要力避情绪的浮躁,理解的肤浅,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得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诵读、涵泳、积累等诸多方法,都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形成并经千百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语文活动、多媒体课件能够代替传统的阅读、吟诵?为了激活学生上课的热情,调动课堂气氛,有的语文老师热衷于搞活动:课本剧、小品、相声、绘画、舞蹈;有的语文老师尊崇声、光、电并用;有的热衷于课堂讨论。勿庸置疑,这些五花八门的活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热烈的讨论,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的确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热烈。然而,物极必反。个别老师耐不住寂寞,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热闹,而放弃了对课文的思想、语言等方面的涵泳,实质上颠倒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这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吗?譬如,某位老师执教《胡同文化》时,在概括了胡同文化的特点之后,提出疑问:北京胡同是留还是弃?如果你是北京市市长,你会怎么做?而后让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的语言却置之不顾。而《胡同文化》最值得我们鉴赏品味的是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借《胡同文化》可以窥见一斑,然而老师却舍不得花时间去细细琢磨。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多媒体课件虽以直观、感性见长,却常因此而束缚学生的想象,限制学生的思维。而语文特别是其中的文学鉴赏靠的就是个人的感悟和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其境的吟咏,调动储存的想象,才能有对文本的最好理解。宋代的理学大师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只有用心去品读文本,我们才能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独到、精妙,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走近作者的心灵,才能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否则,很难做到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难以真正触及作品的灵魂,难有对作品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当今,古典诗文诵读成风就是最好的佐证。
以鼓励性评价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于似是而非的敷衍?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以增强自信,获得自尊。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在课堂上我们常听到一些老师以“好!”“真棒!”“你真聪明!”“你的思维很敏捷!”等等鼓励性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也常看到,一些学生的回答纯属“野狐禅”,不仅明显失误,甚至完全偏离正轨,老师也未予指出,不敢否定,生怕因此而打击学生自尊,限制学生思维。有些教师甚至以为,课堂上要让学生放开说,即使说错了,也不要否定,除非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错了。我以为此言差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素质教育提倡张扬学生个性,不等于面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只能缄口不言,教师保持沉默只能让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惑”无以得解。学生要是都能自己意识到对错,还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干吗?我们不应该加以点拨吗?某教师执教《陈情表》时,要学生讨论“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有学生撇开课文说“忠孝可以两全”“可以先孝后忠”,教师一律说“不错”就显得荒唐、滑稽。实际上,课文中,与其说李密写出自己的“忠”不如说是“表忠”,与其说李密写出自己的“孝”,不如说是一种拒绝为官又不愿被杀头的“托词”。不错,答案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多样化的答案,对课文的理解也不能脱离文本乱加臆测胡说八道。因而面对学生已偏离正轨的回答,我们在肯定他的独立思考,肯定他正确的一面之后,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不足及原因,好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发现问题。例如,著名教师李镇西在执教《荷塘月色》时,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速度偏快,李老师很幽默地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另一学生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而且声音太小,李老师又说:“这位同学朗读,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诙谐而善意的玩笑中,学生顿悟自己的不足,这比那些似是而非的“还不错”“还行”不是更高明吗?
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我以为,我们也应该省乎课改,只有学会反省,才不至于盲从,才能少走弯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既要有披荆斩棘大刀阔斧前进的勇气与精神,也要时时回头看看,方向对否?否则,可能南辕北辙,贻笑大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