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浅探
作者:郭春芽 时间:2007/1/23 22:31: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03
创造性思维是在前人(或个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又创新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它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特点,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也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品格,把他们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二
中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理应树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用讨论法磨砺创造性思维:
“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培根)在教师指导下,抓住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设计问题,有机的诱导学生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的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维信息交流,磨砺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我在教《愚公移山》时,曾提出了“愚公笨不笨”的问题,让学生分为“笨派”与“不笨派”进行讨论。“笨派”学生觉得:“按常理分析,愚公面临的困难(山高且大、人少且老弱、工具落后)无法克服,他提出的两个理由(子孙无穷匮、山不加增)也不能成立——一家一户子孙是可能穷匮的,山本身也可能增高,而实际上天帝又不存在,明知不能成功,却偏要去做,这不是太傻了吗?”“不笨派”学生则认为:作者赞扬愚公,实际上是赞扬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愚公藐视困难,挖山不止,正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种“愚公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因此愚公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位真正的“智者”。通过讨论,把学生由“常规思维”一步步引向审美思维,从而把握了寓言的美学特征:通过一个虚拟的生活故事来表意明理;同时也把握了《愚公移山》的哲理内蕴:无微不积,无大不亏,积小可以成大,亏多可以至少。
二、用比较法训练创造性思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经常采用比较法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我让他们将本文中的“夏雨”与朱自清《春》中的“春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明确了:①夏雨大、猛、硬;春雨细、轻、柔——写景要抓住特征才能写得逼真。②朱自清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所以他笔下的春雨写的那么美妙动人;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所以他笔下的夏雨写的如此凶猛可怕——写景是为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
这种比较法无疑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他们可以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其创新思维必将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三、用质疑法促进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探索求异。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对学生的一些不同看法要予以鼓励,允许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的存在,因为学生的积极性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丧失的,而学习的内驱力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高涨的。只有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饱满的学习情绪和热烈的讨论中,发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讲完《马克•吐温》后,一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作者把马克•吐温也写成坏人,让他们比谁坏,狗咬狗,更能反映竞选活动一团糟的现实。”面对幼稚可笑却又难能可贵的提问,我没越俎代庖急于草草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到底是狗咬狗,还是狗咬人更能说明问题?”学生甲:“若是狗咬狗,不管是谁咬死谁,反正都是狗得逞,最后是坏中之坏当州长。”学生乙:“如果是人咬死狗当州长,理当这样,不怪,是正常现象,达不到揭露的目的。”学生丙:“还是作者处理得好些,人被咬死,狗当州长。通过竞选活动中这种在我们看来是反常的、奇怪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又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欺骗性、虚伪性,揭露、讽刺才更深更有力。”就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点拨学生解疑辨难,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用想象法拓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图画等阅读、写作材料,通过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这些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该曲所抒发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惆怅情绪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使学生“心游万刃,思接千载”。教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要求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以半命题《??的皇帝》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活跃其思维,激发创作热情。学生能补出《不敢穿新装的皇帝》、《谈衣色变的皇帝》等富有新意的文题,写的文章,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阅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在教学中,利用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找到“触发点”、“着火点”。丰富多彩的想象,可打破学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
要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创造型人才的理想和目标,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注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教学,不断修炼自己的语文教学艺术功力,就一定能在素质教育的大讲台上意气风发,胸有成竹,应对自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