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全程指导

作者:浙江丽水学院附属高中 金龙  时间:2007/2/12 9:55: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24

  语文研究性学习全程指导
  浙江丽水学院附属高中 金龙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可以用选题、收集资料、运用研究方法、研究论文撰写这“四步曲”来概括。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全程指导是否到位,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现就语文研究性学习全程指导的若干问题发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选题指导
  在选题方面的一个总原则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初次接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在选题方面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自量力,选择的研究专题范围很大。如《论李白的诗歌》,就必须通读李白的全部诗歌,涉及到李白诗歌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等方方面面。即使让这方面的专家穷其一生来研究,恐怕也难以研究透彻。因此,这个选题就犯了大而无当的错误。具体说来,在选题方面,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宜小不宜大。尽可能地将选题压缩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至于具体小到什么程度,这当中仍有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即以研究李白诗歌为例,如果你没有通读李白的全部诗歌,那么你千万不要去选《论李白诗歌的内容》或《论李白诗歌的形式》等大而无当的研究专题。当然,如果你对李白在《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秋浦歌》中运用的夸张手法有兴趣,不妨再去读读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名篇,从而选定《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作为研究专题。这样把研究范围缩小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操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是宜细不宜粗。选定的研究专题不是愈概括愈笼统愈好,而是愈具体愈详细愈好。如《沈从文小说研究》这个专题就太概括太笼统了。首先,从篇幅上看,沈从文的小说有短篇,有中篇,还有长篇,你是研究其中的某一类,还是三类都研究,让人不明就里。其次,从题材上看,沈从文的小说有写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的,有写湘西的风土人情的,还有歌颂人间的真善美、鞭挞世道的假恶丑的,你是研究其中的一类题材,还是全部研究,也让人莫名其妙。其实,只要你读过沈从文的《边城》等几部有代表性的小说,就不难发现其中散发着浓浓的风土人情味,也不难发现其作品“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假如你把《试论沈从文小说的风土人情味》或《平和冲淡──略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风格》作为专题,就显得具体详细多了。
  三是宜新不宜旧。在选择研究专题时,你必须了解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把人家尚未研究的或研究尚不深入的方面作为突破口,千万要防止重复人家的研究(即所谓“撞车”)的情况。也就是说选题要新。即以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为例,八十年代初,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研究者因为研究沈从文而名声大噪。其实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选择研究专题时的趋新避旧,因为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样的现代文学大师,人家研究得已经很多了,你在去研究,无非是在走人家的老路,很难研究出成果来。而当时的沈从文,尽管在国外评价甚高,但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是相当低的。作者选择他为研究对象,因为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研究过沈从文,所以就爆出了“冷门”。
  二、收集资料指导
  收集资料的工作,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在收集资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在收集资料时,就应该尽可能地全面一些,以免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如你要研究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那么,你就必须接触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现实主义名篇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章。如果你要深入一步研究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形成,那么你还得通读杜甫在“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歌之前或同时的其他诗歌。如果你要追溯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源头,那还得通读《诗经?国风》等。只有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你所作出的逻辑判断才可能是全面合理的,你的研究成果才是经得起推敲的。
  二是要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有的研究专题牵涉的面比较广,头绪比较多,因此在收集资料时必须做好分门别类的工作。如你要研究“山药蛋派”,首先必须了解“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等,然后分别去阅读他们的作品,做好读书摘记。在做读书摘记的时候,要注意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更要注意他们的相近或相似之处。因为对一个文学流派的研究而言,“求同”是根本目的。但“同”只是相对的。如果只注重流派的“共性”而忽视其“个性”,显然是片面的。因此,在进行这一专题的研究时,在通读赵树理、马烽、西戎的作品的基础上,起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整理资料的工作:1、找出三位作家的共同点;2、找出三位作家的不同点;3、参阅有关“山药蛋派”研究的所有文章。
  三是要从资料当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是为了在进行专题研究时对材料有选择的余地。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对专题研究有用的,这就需要对所占有的资料进行挑选,去粗取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如你要研究老舍作品语言的“京味儿”,在阅读老舍描写老北京的生活的小说时,就必须十分留意其语言的与众不同之处,并进行摘录。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归纳出“京味语言”的特点来。而对小说的思想倾向、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可以略去不顾。
  四是要掌握资料卡片的制作方法。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分门别类,做资料卡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从大的方面看,资料卡片可以分为研究素材卡片和理论依据卡片两大类。研究素材卡片主要摘录有关文学作品中的语句,以供研究之用。这类卡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类别、摘录、内容、出处。“类别”栏首先填上“研究素材”,再在间隔号后面填上研究专题,如“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摘录内容”栏则填上从李白诗歌中摘录出来的所有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出处”栏则填上研究素材的来源即作者、著作名、出版社、出版年份、所在页码等。
  理论依据卡片主要摘录与本研究专题有关的论点。这类卡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类别、观点、出处。“类别”栏首先填上“理论依据”,再在间隔号后面填上研究专题,如“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观点”栏则填上从有关理论文章中摘录的主要观点。“出处”如果来自书籍,则填上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所在页码等;如果来自杂志,则填上作者、文章题目及杂志名称、年份期数等。
  三、研究方法的指导
  研究方法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思维方法和微观上的处理材料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在思维方面,掌握以下几种思维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求同思维的方法。即对人家的研究成果持着赞同的态度,并且结合有关作品中的内容去印证它,借此达到对所研究的问题深入理解的目的。如有人认为贯串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你如果赞同人家的观点,就必须从文中找出若干处写“乐”的文字来印证它。验证的过程其实就是运用求同思维的过程。
  二是求异思维的方法。即对人家的研究成果持着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并且从有关作品中寻找怀疑或否定人家观点的证据,以阐发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有人认为贯串在《醉翁亭记》中的主旨表面上看是一个“乐”字,而实质上是一个“愁”字。它据以否定人家观点的依据仍然包含在《醉翁亭记》中:1、作为一个被贬官的人,断然不会有“乐”,他的“乐”只是强作欢颜罢了,而骨子里正愁着呢!2、他的“宴饮”只不过是“借酒消愁”,要不怎会“饮少辄醉”呢?3、“人不知从太守游而乐”暗示自己的行为得不到人家的理解,透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4、山中景色“朝暮”和“四时”的变化,无疑是人事多变的一种象征,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求异思维的过程,往往会把研究者的思考带进更为深入的层面,取得更大的收获。
  三是变向思维的方法。你从这个角度去求证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虽然与你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我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来得出这个结论的,这就是运用变向思维的方法。如人家是从虚拟意象创造的角度来论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你则可以从夸张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论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运用变向思维的方法,虽然不能像求异思维那样可以自创新论,但能够补充人家研究的不足。所以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处理材料方面,主要运用综合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综合就是从掌握的大量材料中,归纳出共同的特点,提炼出研究的观点来。如有年从古人写月的诗句中,归纳出其共同的特点──往往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月”是古代诗人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一个重要载体。分析则是对单一的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析其多方面的含义。如读了欧阳修的《卖油翁》之后,你既可以从卖油翁精湛的倒油技艺中分析出“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可以从陈尧咨技艺高超,但卖油翁技艺更高中分析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其实,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综合法和分析法往往是结合起来使用的,而不是单一地孤立地运用的。
  四、论文撰写指导
  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论文。论文撰写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拟题的指导。在确定标题时,首先要做到明确,即通过标题把主要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其次要做到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次要做到谦虚,尽量少用“论”“评”等口气很大的词语,而改用“略论”“浅谈”“管见”等谦虚的词语。
  二是结构的安排。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总分总”式。如果中间“分”的内容比较丰富,还可以考虑分成一二三四若干部分,或给每一部分安上小标题。
  三是问题的提出。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的前一个“总”即总起过程。它要交代清楚本研究专题的选题背景、国内外在此项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及该专题研究的意义等内容。
  四是问题的展开。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论文撰写的主要过程,它围绕研究专题作有理有据的阐述。一般说来,有许多研究专题都可以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影响如何等方面来展开。如你的研究专题是“李杜诗风之比较”,首先必须阐明李白和杜甫诗歌各自的风格是什么,其次必须阐明李杜诗风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形成两人不同的诗风)。再次必须阐明李杜诗风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等。如你的研究专题是“《诗经》中的现实主义手法”,则首先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必须阐明《诗经》中现实主义手法对后世的影响等。
  大的展开框架定下来了还不够,还要定下问题展开的小的方面的框架。如在“李杜诗风产生的原因”的大框架下,还可以有以下的小框架:1、两人所处的不同的时代;2、两人不同的生活经历;3、两人不同的思想倾向……这样大框架套着小框架,便形成了研究专题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观点系统,支撑起了论文的骨架。
  骨架有了,还得用血肉来充实它。论文的血肉就是在积累材料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的资料。要把这些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组装”到有关的论点上,形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诸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便可“组装”到“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这一论点上。
  五是结论的表述。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论文结构中的后一个“总”即总结过程。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前面所阐述的问题作出归纳,再次强调此项研究的意义。三言两语即可,千万不要拖泥带水。
  以上任务都完成了,论文撰写的任务基本完成了。但还有一项收尾的工作不容忽视,这就是注明引文的出处。如果你的论文中曾经引用到人家的观点或言论,那么除了在引文之后标上表示引用次序的①②③④……之外,还要在论文的末尾加上注释。这就用得上资料卡片上的“出处”一栏了。我们之所以要在做卡片的指导时强调出处,就是因为表明引文出处时要用到它。
  还有一点就是署名及位置。署名一般要加上所在单位。至于署名的位置,或在标题的下一行,或在文章(或文末注释)的下一行靠右的地方。
  以上分别就语文研究性学习全程指导的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全程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于他人的指导方法。因此,拙文只能算是“一管之见”,读者不妨把它作为一种参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