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绩效
作者:榆中县恩玲中学 白瑜厚 时间:2007/3/7 12:37: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41
在每接到一个新的班时,我总要先熟悉班上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他们的补习经历各不一样,有的刚补习,有的补习了好几年,最多的长达七年。记得有一次刚接到一个班时,一看成绩,我有点茫然,名为补习生,前一年的成绩最高的才405分,我无所适从。慢慢静下心来之后,就对他们讲: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有的学生学有所成,而有的知之甚少呢?原因就是“悟性”不一。为此就给他们从文字学的角度讲了“悟”和“新”两个字。我说:“悟”从右往左看,吾(我)心,即就是学习上,我要去主动地去思考,去表现我的思想、我的见解;从左往右看“心我”,心之官则思,即要思我,就是要时时刻刻想想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也就是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的环境。“新”左边是“立”,站立。下面是“木”(树木),右边是斤(斧子),合起来就是树木要站立起来,即要成材。要成材就要经过斧子的不断修剪。我们就像一棵小树,只有不怕剪,并且主动的要求剪,我们才能成材,即在学习上要不断的剔除一切旧的东西,才能不断的更新,并且会常剪常新的。
同学们一听,有的点头,有的陷入沉思。后来,有个补习了七年的同学,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来到我跟前哭着对我说:“过去我总想把所有老师讲过的东西都记住,无奈越记越糊涂,更是到高考的前几天,脑子里乱麻一团。自从你讲过那两个字以后,我一直在想,在‘悟’,在剪除那些无用的东西,我终于成功了,谢谢你,白老师。”总之,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贴近生活,反复朗读,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
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这是由本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既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同时还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教材犹如一部百科全书,从内容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星系,小到微观原子、粒子;新的设计电脑、激光,老的联系老子、庄子;或介绍国外风情,或推崇民族传统……其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大千社会、广阔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如果脱离了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便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古人云:“读千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读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读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一个显著的外部特征。当然,其他学科也需要读,但他们绝没有像语文课那样讲究读的技巧和艺术,什么略读精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琅琅的读书声,那就不能算是语文课。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天早上把前一天上过得课文读一遍,每节语文课上前两分钟把该天要上的课文课读一遍,长期坚持,从不改变。
二、把握时机,披文入情,提升语文的情感品位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当然工具性的学科很多,像数学、物理等,但语文较之数学,除了它的工具性外,还有一定的人文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顾课文中的“感情基调”,就是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感个性”。语文课中的这种育人方式,不同与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它不能用说教的方式进行,也不单是老师教学中刻意追求所能做到的。它只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发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感染、熏陶。语文本身它广泛的记载了人类社会的事理情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以及民族的人格、品格。这些光芒闪烁的人文精神,超越时空,铸造着人的灵魂,丰富着人的内心世界,在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选择,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品格,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都是人文熏陶的好材料。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突出情感的文章很多,尤其像《一碗阳春面》、《项脊轩志》、《祭妹文》、《祭十二郎文》、《雨霖铃》等最为突出。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这样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六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们不仅阐述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且还道出了读者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的情感活动。
记得我在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氛围,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一旦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人声,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着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你会追忆那一份欢乐,那一份热闹。恰是这些,会使你的眼睛流泪,你的心滴血。常人如此,情感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八岁丧母,考场失意,连续八次不中)回忆起家中的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这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项脊轩志》。我讲完这段话后,教室里异常寂静,当讲到“儿寒乎,欲食乎”以及“祖母赠笏”的情景时,教室里有了抽泣声。还有一次讲袁枚的《祭妹文》时,正好我原来的学生时的一位体育老师去世了。我就说:“刚听到我的一位恩师去世了,我很悲痛,现在我们正好学习古代祭文名篇《祭妹文》,我先读一遍,也算是对恩师的悼念和送行吧。”学生一听,纷纷低下了头,表情严肃,一声不吭,我慢慢的深情地读了起来,当读到“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时,一个学生(张彩云)在下面低声地哭起来了,我也有些不能自已,时断时续地读。现在想起来,那篇短短的千字文,竟读了十五分钟。读后要求学生自选其中的一至两段背诵,谁知临下课是近一半的同学能背诵了。可见,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
三、重视积累,迁移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清晰的系统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也有明显的阶梯可循。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分散在一篇篇课文当中,这就需要师生自己归纳整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个记事本,将语文知识按照自己的情况编码储存,如常用字,文言实词和虚词,文学文化常识,精妙语段等等进行梳理积累。另外,我还精选传授,搞针对性积累。所谓针对性,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和学生知识的缺陷。我主要选三种知识传授给学生:一是与课文直接联系的知识,如与作者有关的对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是个典故等;二是学生难以查找、不宜选择的知识,如有关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外国作家作品的见解等;三是容易混淆的一些知识,如容易写错的字、词,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同义词成语等。这样坚持下去,取得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象从每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的学生来看,他们都是坚持积累语文知识的,且都达两本以上。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教学中的几点体验,有不对的地方,请领导和朋友们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