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语文备考心得

作者:望江中学 余加华  时间:2007/3/19 15:09: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72
  (一)试题特点简要分析
  1、 稳中有变——相对保持了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基础题型有相当比重,试题题型设置的几大模块总体保持稳定。难易程度总体稳定,以中等题为主。
  2、 情境创新——加强了应用性、灵活性,突出能力立意,注意题目的生活情境化。
  3、 关涉现实——时代感强,地域特色(桐城派散文,描写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徽州文化等方面的散文),人文色彩浓郁。
  4、 文化积淀——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
  5、价值观念——彰显学生基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二)高考试卷上各个部分怎样复习和把握
  一、关于基础知识——该记的一定要记牢
  这块题目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如果没有时间的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记忆,光做是不行的。比如字音字形,说这里有没有靠理解,有一点,主要是把它记下来。
  死记硬背好像这个词很难听,但是需要强记的东西,记得死,记得牢,到时候调得出来这才行,像字音、字形,像成语的积累,近义词的辨析,文言实词的记忆,文言功能的理解这些都有背在里面,尽管表面上默写的题就5分,但是实际来讲在语文备考过程中,该记的,该背的如果不落实,会直接影响考试成绩,这是谁的责任?我觉得到了高三来讲,就完全是同学自己的责任,老师只附带提醒。不是说老师讲的遍数越多,学生就记忆的越扎实。
  二、重视散文阅读,掌握解题诀窍
  从《考试大纲》的修订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不断增强文学因素。大阅读多考现当代散文的阅读。根据散文的特点,高考考查的能力点是:(1)理解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散文阅读的途径是:明确主旨,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首先要抓住散文的“神”,“神”即主旨,也就是全文的“纲”,纲举则目张。其次是把握散文的“形”。“形”看起来似乎散,但其必定是依“神”而聚,散文外在的结构和内在的思路总是因“神”而定的。讲求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因而必须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在语言的品味中去领会散文的妙趣。散文中也有形象的刻画,也有意境的创造,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说理。抒情的散文有情趣,说理的散文有理趣。其间有迷人之景,有动人之事,有感人之情,亦有哲理之思。
  1、明确主旨。
  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就掌握了解题的万能钥匙。
  散文的主旨多是抒情、明志、言理。首先要明确作者所抒之情、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文中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明志、言理的,要分析文中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及人生哲理的联系。考试时间有限,要想准确而又快速地把握文章主旨,必须要有快速阅读能力。首先要一目十行,整体把握,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一篇好文章,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的。因而解答这类题目,只要扣住中心主旨去思考,就不难找到答案。
  2、理清思路。
  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基础。不仅要注意全文的思路,还应注意重点段落的思路。理清思路也要求运用快速阅读法。
  3、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要紧密联系中心主旨。既然作者用词用句和运用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服务于主旨,那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都离不开文章的主旨和思路。
  三、文言文复习,关键在课本
  文言文试题变化不大,选材还是传记体文字,内容则仍是忠臣、良将、仁人、义士之类,往往与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对应,如当前的“精神文明”“廉政建设”“三农问题”等。
  文言文复习,不可一味去做模拟题,而应重视课本的复习。临考前,可选课本里的经典文章重点复习,如选自《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最好能精读十篇左右。注意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积蓄一定量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基本功,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双音节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文言虚词则要注意掌握《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上提出的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及意义。要特别加强文言文翻译的训练。
  四、古诗赏析。
  层层剥离,赏析诗歌:一读文本,整体把握其基调、主旨;二析表达技巧;三寻意象(情感“代言物”)、悟意境、看炼字;四扣主题具体分析,用“行话”表述。
  五、高度重视语言运用的创新题型
  语言运用题部分是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创新题多出于此。近几年出现的题型有:文段的调整和组合、文段的概括和压缩、文句的扩展和修改、文句的改写和仿写、句式变换、广告语设计、对对联等。估计命题者会进一步在语用题方面进行创新,临考前应有针对性地对语言运用方面的各类题型进行系统性的专项训练,尤其要注意3、4月份全国各地模拟试题中的有创新的题型。
  例:合肥一某旅客欲去北京旅游,乘坐飞机还是乘坐火车拿不准,他咨询了合肥某旅行社。如果你是旅行社的业务员,请根据下面两张时刻表,以“如果选择飞机(火车)”开头,从“方便旅游”的角度,简要介绍两种交通工具的优势。要求语言亲切得体,言之成理。(每句不超过60个字)
  MU5151航班合肥——北京时刻表
  航班号 起点站 起飞时间 终点站 到达时间
  MU5151 合肥 08 :15 北京 09:55
  T64列车合肥——北京时刻表
  车次 列车类型 始发车站 发车时间 终点车站 到站时间
  T64 空调特快 合肥 21:58 北京 第二天
  08:58
  参考答案:
  如果选择飞机,早晨8:15出发,上午9:55到达,既可缩短行程时间,又能“附加”遨游蓝天。
  如果选择火车,21:58出发,第二天早上8:58到达(或“夕发朝至”),休息一宿,既不“浪费”行程,又能养精蓄锐。
  (《试题研究》2007年第1期)
  六、关于文学常识
  取消对作家作品的考察,重视名句名篇的默写。
  七、重视作文,力争高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分是最好拿的,要力争48分以上。现在的高考作文,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人的思维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善于逻辑思维,体现在写作上,则有人善长写记叙抒情的文章,有人善长写议论说理的文章。写作时,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定文体。高考话题作文虽然不限文体,但并不是不讲文体,而是让学生自选文体。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就应按选定的文体写作。所谓话题作文,其实就是限定一个写作范围(即话题),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命题,确立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命之题写作。
  王国维先生说过:“为文如造屋。”建一个房子,首先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这个房子?建一个什么样式的房子?怎样装修这个房子?写一篇文章,首先也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就涉及文章的三大要素:主旨、思路、语言。
  所谓主旨,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所谓思路,指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在的写作思维流程,一是文章外在的篇章结构样式。所谓语言,即指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古人写文章,讲究“意格俱佳”(沈德潜语),意即主旨,格就是章法。古人认为,言之无文,行而未远,文即文章的语言文采。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要写好文章,先要做好人。人品决定文品。志趣高雅的人才能写出品位高雅的文章,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情感丰富的人写出的文章富有情趣,思想深刻的人写出的文章富有理趣。我们提倡:“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
  有的学生,只是关注身边俗情琐事,拘泥于个人的生活细节,甚至有的沉溺于自己的偏好之中,有的迷失在扭曲的心态之下。从学生的平时作文以至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普启遍性和严重性。
  现代青年,应当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当放眼宇内,面向未来。现代青年,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学生的笔下,可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可抒写报国为民的理想,可赞颂至善至美的情操。
  (三)第二轮复习策略
  1.规范训练。模拟训练不可太多太滥,太滥会导致学生应试心理不良。要训练就得完全按高考要求规范地进行训练,最好在考试时限、监考、评卷、讲评等诸方面都严格要求。
  2.查漏补遗。要针对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做详细讲评,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查漏补遗,尤其是阅读和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只讲讲答案。阅读应在解题思路、答题技巧上作具体指导,写作则要在立意谋篇、章法技巧和语言锤炼上作具体指导。要多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个别指导。
  3.读题巩固。临考前几天要少做题,多读题,系统地把复习中做过的训练题有重点地读一读,曾经做错了的题应仔细读。临考读题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强化识记。考前应注重识记,即语音、汉字、名句名篇的识记。时间安排在早晚自习效果较好。
  5.整理作文。指导学生将高三总复习期间写的作文作系统整理,最好是动笔修改,可以对章法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修饰润色,直到自己完全满意。改好后诵读几次,特别好的作文也可背记下来。
  6.调整心态。讲究临考备战策略,有备而战;调整临考备战心态,从容应战;备考得法,心态良好,战则能胜!要反复告诫学生:难题勿畏,易题勿轻,繁题勿躁,简题勿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