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5660字。
《茶馆》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欣赏戏剧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展示的特殊的矛盾冲突,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特点
2.品味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难点:分析《茶馆》中的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话剧《茶馆》。茶馆创作于 1956 年, 1957 年7月初发表在《收获》创刊号上,1958 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部著作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曹禺
《茶馆》“剧本才三万字,就写了50年70多个人物。精炼程度真是惊人!虽然是旧时代的葬歌,但爱憎是分明的。特别是透露了作者对于剧中并没有出现的新社会的爱。”
——陈白尘
《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
——王 蒙
1958 年茶馆在北京人艺首演,引起轰动。 1980 年,《茶馆》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被西方观众誉为“带有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东方戏剧的奇迹”,为中国画剧赢得了世界声誉。至今,《茶馆》上演 60 余年,仍然受到观众认捧,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一、初步感知
1.《茶馆》剧情简介:
《茶馆》在结构上分为三幕,他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 50 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第一幕发生在戊戌变伐失败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防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之时。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