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知识梳理讲义
- 资源简介:
约12060字。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知识梳理 讲义
一、诗歌发展历史
(一)诗歌的发展历史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1.上古:口头歌谣。诗歌起源于上古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2.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离骚》。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不同地区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民歌,是精华部分;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乐歌,大部分为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诗经》主要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特点:
①四言为主,节奏鲜明;②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节奏舒缓,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③句式灵活多变,词汇丰富,修辞多样。
④语言质朴自然。
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在楚歌基础上创制的新诗体——楚辞,即运用楚地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特点:
①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②“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③句式长短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较长。④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代表作:屈原《离骚》《九歌》《天问》《天问》;宋玉《九辨》;东方朔《七谏》。
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体诗歌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后,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与楚辞,所谓“风骚”,常用来代称诗歌或文学作品,所谓“骚人”即指诗人。
3.两汉诗歌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音乐机关,汉武帝设立乐府,主要任务是搜集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进行演唱演奏。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生活气息。这时开创了杂言诗和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