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8
- 资源简介:
约3170字。
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课题 兰亭集序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背诵全文,培养良好的文言文语感,积累经典文学作品。
3.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
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准确理解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
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以及“乐—痛—悲”情感变化的深层原因,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圈点标画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化长河中,有许多文人雅士喜欢举行雅集活动,吟诗作文,畅叙幽情。其中,最负盛名的雅集当属东晋时期的兰亭集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场千年之前的文化盛宴,去领略王羲之笔下《兰亭集序》的独特魅力。大家可以先想象一下,在风景如画的兰亭,一群文人墨客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那会是怎样一番雅致的场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讲授故事,
进入新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出身于东晋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除了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王羲之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了解王羲之的生平经历。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这次兰亭集会,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兰亭集序》。当时的东晋社会,政治黑暗,名士们大多崇尚老庄哲学,寄情山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王羲之在这次集会中,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