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19610字。
绝密★启用前
邯郸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即“做人”的理想标准。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工匠的生产活动进行制约,促进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以德为先”“德技兼求”的文化特征。
德行是中国古代评价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工匠用以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首要准则。民间谚语说“艺无德不立”,人们认为,工匠的人品比工匠的技艺水平更为重要。在这种评价氛围中,工匠普遍将“德行”放在首位,不仅重视技艺的传授,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以德为先”“德技兼求”意味着传统工匠不能单纯地追求技艺,不能一味地“尚巧”,“巧”受“德”的规约。“尚巧”要植根于民生,造福百姓,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利于百姓的事情上。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因为“奇技淫巧”不利于民生,而且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德技兼求”要求在技术活动中将“尚巧”与“尚实”辩证地统一起来。“重德”“崇德”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深蕴家国情怀。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规律”“事理”。作为“规律”“事理”的“道”与技艺的关系首先是“技合于道”。“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自然物性、人类生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
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由技进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道”的体悟与把握;二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技”与“道”是相通的。
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从而实现“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忘适之适、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价值观,也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实现。
传统工匠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秀品质,表面看来是工作态度和行为,实际则是传统工匠的工作理念和目的追求。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无论是“专一坚守”,还是“敬业诚信”,都表明中国古代工匠个体是有信念作支撑的。其次,工匠精神反映了工匠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能激发工匠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如激发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专心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品质等。再次,工匠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准则,指导人们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策略、事件等进行评估和做出选择。
作为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是特定的情境中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的具体表现,离开了工作场所,工匠精神就无从显现。因此,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这种工作价值观推动个体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注重个人技能提升,追求工作本身的乐趣和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声誉和影响力,享受全身心投入工作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平和与淡然。
对传统工匠而言,工作不仅有“安身”的需要,也有“立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精神生活追求在工作中就表现为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一种纯粹的把事情做好的愿望。
工匠的人生追求使其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传统工匠在工作中不畏劳苦,不计较物质利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劳作,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境界。同时,传统工匠在劳作中心无旁骛,高度专注,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没有功利毁誉之心,宠辱不惊,淡泊宁静,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当工匠的劳作摆脱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的时候,工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就能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
(摘编自梅其君、韩赫明、陈凡《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基本内涵、文化特征与本质》)
材料二:
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各种电子元器件电路信号交联数目庞大,系统复杂度呈指数式增加,主板维修集成度高、修理难度大,多件产品故障排除,一度成为业界拦路虎。
在联想工作16年的刘元刚主动挑起这份重担,他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制约着工匠的生产活动,促使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使传统工匠精神具备了“崇德”的特征。
B. 中国传统思想反对不利民生、惑乱人心、败坏风气的“奇技淫巧”,认为技艺精巧也需服务百姓。
C. “技合于道”“由技进道”“道技合一”是中国优秀工匠追求的三种境界,三者的要求逐层提升,最终达到自由的艺术境界。
D. 传统工匠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专一坚守”“敬业诚信”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其工作态度,也彰显了其工作理念和追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培养弟子时,非常重视技艺的传授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但相较于技艺而言,工匠们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B. “道”是传统工匠追求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源于对规律和事理的遵守和领悟,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C. 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价值观,是因为它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中的具体表现,它只有在工作场所中才能显现出来。
D. 传统工匠为了在工作中获得精神 充实与愉悦,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放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在清贫和劳苦中度日。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挑战世界难题,克服重重困难,一心要培育出杂交水稻。
B.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张秉贵不仅技术娴熟,更将“为人民服务”做到完全彻底。
C. 《“探界者”钟扬》:钟扬放弃了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去上海当了一名高校教师。
D. 《百鸟朝凤》:唢呐匠人焦三爷放弃了天分极高却玩世不恭的蓝玉,让心思纯正的游天鸣继承衣钵。
4. 新闻报道的用语不仅要求准确客观,也要求鲜活生动。试从用词角度分析材料二的语言特点。
5. 学校开展辩论赛,辩论主题为“智能化生产已然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你作为正方辩手,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文化特征、本质及现代实践。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既阐述了传统工匠精神的道德追求、技艺与道的融合,又展现了其作为工作价值观和人格理想的双重意义。通过历史与现代案例的结合,文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中国传统思想”错误,原文“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选项将“主流的传统思想”扩大成“中国传统思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就必须放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在清贫和劳苦中度日”理解错误,原文说“当工匠的劳作摆脱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的时候,工匠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淮河(节选)
赵焰
河流是永不衰老的,虽然她会有暂时的失落和孤寂。数千年来,这条河还是这条河,开阔的水面上,各种各样的船只如鱼一样川流不息;在水边,无处不在的是萋萋水草,间或荷花点缀;渔歌唱晚之中,炊烟袅袅……春天里同样姹紫嫣红,但对于淮河两岸的人们来说,最熟稔也最喜欢的有两种花:一种是槐花,这是家常的花,亲切,自然,有丝丝入扣的温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