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380字。
廊坊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眼下,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在热映。影片以北宋画师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来源和故事内核,记叙当代文物研究员穿越时空,走入王希孟的精神世界,目睹其呕心沥血投入创作的传奇历程。本片以独特的视觉美学和东方文化气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致的感官体验,也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文艺创作的深厚滋养。
中华传统题材的创意表达成果丰硕。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漂流、积淀下来的创作资源宝库,构成当代中国文艺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宝藏。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以《何以中国》《大敦煌》等为代表的一批电视纪录片和文化类专题片,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样风采和深长魅力。还有如《琅琊榜》《庆余年》等电视剧作品,对古代历史题材作了当代改编尝试,从传统中挖掘出新的可能性,给当代观众带来新鲜活泼而又韵味深长的传统品味。
中华传统经典改编成绩突出。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卷帙浩繁的学术经典和百世流芳的艺术经典,推动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有质量的新作。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古代神话传说,讲述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抗争到底的成长经历,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刚强性格。电影《封神演义第一部:朝歌风云》根据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改编,在引人入胜的视听觉盛宴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虚构中,对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刻讨论。从这些作品深受当代观众欢迎的程度,可见中华传统经典久远绵长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理念的当代推衍催生佳作。中华传统理念,作为中华文明史给予当代中华民族的丰厚馈赠,在当代文艺创作中起到了根本性的引领作用。如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连缀7个小故事展示普通人在新中国70载发展中做出的平凡又不凡的业绩,突出勤劳、正义、公正、容让等中华传统理念在当代生活中的转化价值。
十年探索奋进,中国文艺激发出溯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魂的厚重力量,在中华传统题材创意表达、中华传统经典改编和中华传统理念推衍等层面都取得显著收获。放眼未来,我们要以更具文化想象力、自由创造力和审美符号构型力的姿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并以永在美学探险中的精神,向着更加高远的文艺目标继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继续攀登。
(摘编自王一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滋养当代文艺创作》)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不仅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将传统与现代真正融贯起来,在新征程上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两创”需要现代化。中华文化向来强调积极入世,化民成俗。推动文化“两创”也应该赓续这一文化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很多历史题材作品可以挖掘出新的可能性,从而给观众带来韵味深长的传统品味。
B. 中华传统经典有着久远绵长的生命力,因为根据古代传说改编的作品深受当代观众欢迎。
C.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意表达、经典改编层面取得显著收获,《何以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就是有力证明。
D. 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承礼乐文明的同时要做好现代转化,大胆创新表现形式,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生机。
B. 故宫博物院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制作大量文创产品,其收益和影响领跑全国的文创产业。
C. 《黑神话•悟空》备受青睐与追捧,是因为它运用了科技思维与手段,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D. 我们要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文艺的深厚滋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3. 下列作品,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文艺创作的滋养的一项是( )
A. 现代舞蹈《唐宫夜宴》从隋代乐舞俑中获取灵感,幻化出一群憨态可掬的唐代舞女形象,将唐代崇尚的民风气象尽情展现出来。
B.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化用了《庄子》,构想出居住在“神之围楼”里的少女椿同人类男孩鲲的奇特故事,赞颂了真善美的力量。
C. 小说集《三言二拍》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宋代的“一鸟害七命”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残忍,发人深省。
D. 电视剧《人世间》运用了中华传统理念中的心性论传统,去熔铸主要人物的德行品格乃至君子之风的形象。
4. 实现文化自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某学校准备开展创意设计大赛,请从材料二“文化两创”需要现代化、生活化、科技化三个方面中任选一点,对经典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做创新设计,拟写创新要点。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讨论了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成功案例,如《只此青绿》《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强调了传统题材、经典改编和理念推衍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出发,提出文化自信自强,强调现代化、生活化、科技化在文化“两创”中的作用,如故宫文创和《黑神话•悟空》的例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为根据古代传说改编的作品深受当代观众欢迎”错误,强加因果。“从这些作品深受当代观众欢迎的程度,可见中华传统经典久远绵长的生命力”,原文并没有说因为根据古代传说改编的作品深受当代观众欢迎,中华传统经典才有久远绵长的生命力。
C.“《我和我的祖国》就是有力证明”错误。由原文“中华传统理念的当代推衍催生佳作。中华传统理念,作为中华文明史给予当代中华民族的丰厚馈赠,在当代文艺创作中起到了根本性的引领作用。如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可知,《我和我的祖国》不是“经典改编”而是“传统理念的当代推衍”的事例。
D.条件关系错误。依据原文“要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不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这大泥坑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旱年,若两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才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越下雨越坏,一下了雨好像小河似的了,该多么危险,有一丈来深,人掉下去也要没顶的。其实不然,呼兰河这城里的人没有这么傻,他们都晓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