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400字。
议论文写作训练
训练目的:
1、学会立意、布局、运用多种思维
2、学会写作议论文
训练重点:
立意、布局
训练课时:
课时12课时
其中立意:4课时,思维:4课时,布局:4课时
第一讲:深刻而睿智的立意
怀疑是智慧之母。席勒说:"你要认清全面的世界,必须开阔你的眼界;你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审问追究到底。"这是一种对问题做层层深入探幽显微的思考,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存细,由表及里,弃旧创新的思维方式。
"疑"由"思"来。质疑不是主观臆想,而来自对事物的科学分析。事物有着客观的规律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理解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时,才是科学的。
比如人所熟知的"水滴石穿",在这几种事物中,"水"是柔弱的,流动的;"石"是坚硬的,固定的;"滴"是一种行为,来自于细小力量的不中断;"穿"是"滴"的结果。为什么微小、柔弱的水,通过"滴"的行为,能使坚硬、固定的"石",产生"穿"的结果呢?正是对事物认识、分析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
要追根究底。质疑不是钻牛角尖,而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寻根刨底。还是就"水滴石穿"这个老题目而言,疑问仅仅停留于此,立意当然是显而易见的: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但这尚属浅表层次。要使立意深刻独到,还应追问:大凡"滴水"定能"穿石"吗?显然离不开另一个重要条件:目标如一,集中专注地瞄准了一个地方滴,方能穿石。要问"恒心"加上"专一"就一定能"穿石"吗?还得看是什么水滴在什么石上,不见那溶洞中的石笋吗?水滴的结果,不仅没能穿石,反而在石头上"长"出了石头。通过这样的审问,我们写《“水滴石穿”的启示》一类作文,就不但容易,而且深刻新颖了。
要环环相扣,剥茧抽丝。这是一个不断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形而质,由模糊而清晰,由平庸而独创的过程。质疑常常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由表象追问实质,由现象追问原因,由现实追求结果,由事实追求假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答案",往往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问题"之中。
"带刺"的"玫瑰花" 大自然中的玫瑰花,绚丽芬芳,爱美的人们都喜欢用它来表示热烈的情感。但是想采摘它就得付出点儿代价,你看,那个小姑娘不就跑来向妈妈告状了吗? 可是尽管玫瑰有刺儿,一不小心就会被扎着,爱它的人们不辞辛苦地栽培它,仍把它作为美好感情的象征。这一方面是抵御不住它美的诱惑,更重要的是人们也喜爱它带刺,花有花品,"带刺儿"便是玫瑰的性格。 "带刺"的玫瑰人人爱。要是人带点"刺儿",又会怎么样呢?那就众说纷坛了,以前常听某人抱怨:现在厂里那些刺儿头,可真难剃。他指的"刺儿头",就我所知,是指那些对他的管理方法不满,常给他提意见的人。干嘛叫人家"刺儿头"呢?因为人家不顺从,不好管,这位(他是厂长)要的是老老实实,服从命令的人,什么都得要他说了算。可是事实上,这些个"刺儿头"却往往是有才干,有能力,有创见的人,如果好好地利用起来,不是能为企业的腾飞提供更大的动力吗?却非要把人家剃平,埋没人家的才能、假如一直这么下去,那么"带刺儿的玫瑰"要自然地凋零了。
或许有人提出可以改良花种,利用先进的生物遗传工程培养出不带刺的玫瑰来,可我觉得那些刺儿还是留着好,一来更增添些魅力,二来嘛,扎破了手采来的花不是更觉得香吗?
当然了带刺儿的"玫瑰"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压抑和冷落的,懂得它的价值的人毕竟更多些。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实在举不胜举。还是一位厂长(不是那位),他就发现了那些常常不满足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