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语文试卷(六)(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110字。
高考全真模拟卷(六)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明清之际,我国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作品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即支配着人物命运及其结局的,不是生活本身的规律性,而是某种封建的观念,诸如因果报应的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因而无论是小说的情节或是人物的命运,最后都必须屈从于这种观念,而拼凑成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从而使中国文学从来就缺少真正的悲剧作品。
《红楼梦》则不然,它正如作者在开卷第一回所声明的: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里所谓追求“真传”而反对“穿凿”,便是指严格忠实于生活的真实。在《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以及晴雯、鸳鸯、香菱、司棋等人的命运悲剧,再也不能用“恶有恶报”的老套子来加以解释了,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真的、美的、善的;即使是凤姐,她的悲剧也更多的是由于她身处“末世”。因此,《红楼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只是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而且更超出了那种因果报应的浅薄观念,写出了这个家庭之所以衰败的历史必然性。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炼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由欢而悲的历史过程,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B. 《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提出了新的追求内在思想性格一致的爱情婚姻观。
C. 《红楼梦》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改变了以往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
D. 《红楼梦》不仅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借用鲁迅的评价提出观点,指明《红楼梦》在思想和写法上对于传统的超越和突破。
B. 文中引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声明,阐明了《红楼梦》中悲剧的真实性和历史必然性。
C. 文中论述详略得当,详写总体思想倾向方面,略写爱情婚姻问题、题材选取、人物塑造等方面。
D. 文中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和突破,突出了它对我国文学的创造性贡献。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既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又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
B. 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说明造成她的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其身处“末世”。
C. 《红楼梦》写贵族家庭的衰落超出了因果报应的浅薄观念,写出了这个家庭之所以衰败的历史必然性。
D. 《红楼梦》代表了我国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纠正了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改变了以往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错,曲解文意,由材料最后一段“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现实主义原则”可知,《红楼梦》是一反以往作品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留在了哪些城市?选择了哪些行业?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近段时间不少高校发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可窥见一二。出国深造人数减少,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人数增多,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受到青睐……数字的增减、行业的冷热和区域的此消彼长,共同编织成稳中有变的就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