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4届高三预测卷语文试题(一)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590字。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域文化从来都是构成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古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色彩更是分明,它甚至成为人们归纳文学流派的主要砝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流派也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等。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地域文化带给文学的是一种异质化的东西,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地域之间的阻隔上,有了阻隔才有了地域的分界,才有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之所以越来越淡化,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正在打破地域之间的阻隔,并逐渐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们不是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来探讨地域文化的话,那么,显而易见,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学之中——即使是乡土文学,那些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乡土文学,其地域色彩也不如过去那么层次分明。这是否意味着,再像过去那样以地域文化的特征来讨论文学的个性风格,已经变得缺乏足够的现实说服力了?
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的地域性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社会形态的地域性正在压过自然形态的地域性,钢筋水泥构筑的地域性正在取代田园山水构筑的地域性。然而,社会形态的地域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仍能从多方面看到它是如何影响到文学的。比如,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其作品中往往折射出特定地域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又如,作家的特定语言和风格往往与具体的地域有关,近些年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家乡的方言和口语,几乎成了一种传染病,在作家的写作中蔓延开来。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特定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会构成作品的主题和意象,以地域性的元素回应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跨地域影响的挑战等。当然,我们也不必夸大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在一个交流和迁移非常便利的现代社会,作家文化性格上的地域性往往变得模糊不清,即使作品中出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的场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等,也不是直接对应作家本人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或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要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性的关系,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作品的复杂性,将其置于作家多元化表达的语境下综合考察。
东北被称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东北这个由庞大的工人群体组成的社会里,培育出了一种工人文化。工人文化并不是正统的和官方的,它是工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活生生的经历”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工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东北的地域之变发生在21世纪前后,那时国有企业改革给东北的工业和工人带来极大的震荡,下岗工人也成了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国企改革和大量的下岗工人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工人生活的大动荡,下岗工人可以说是被原有的工业秩序彻底甩出来的群体,他们身上隐藏着的工人文化反而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新东北文学”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恰恰是那些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下岗工人形象不同于以往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因为这些下岗工人形象饱含着工人文化的做派和气质。工人文化的崛起,便是东北的地域之变所带来的文学之新。
“新东北文学”的讨论最初是由沈阳三位“80后”作家——班宇、双雪涛、郑执的小说而引起的。他们的父辈都是下岗工人,他们与父辈一起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也正是在这种阵痛中,他们对父辈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他们更加敬重父辈。在他们书写下岗工人的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派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赵树理派等。
B.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导致地域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
C.即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也不能以此轻易判定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或身份认同。
D.东北作家的创作感知具有滞后性,反映“下岗”这一社会变化的作品是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特定地域的传统元素。
B.“新东北文学”植根于拥有庞大的工人群体的东北大地,书写了与众不同的下岗工人形象,从而创造了一种工人文化。
C.“新东北作家群”主要以“80后”辽宁作家为主,如班宇、双雪涛等,他们以“下岗”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当代文坛成绩斐然。
D.发生在世纪交替期的东北地域之变,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却成就了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充满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演变史。
B.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以满纸沪语描写了两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生活状况,极具“沪式风味”。
C.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通过描写粤港两地一系列有关美食的日常情景,生动诠释了独特且迷人的岭南饮食文化。
D.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以中原大地上的宝水村落为背景,构建了新的乡村空间美学,融合了女性视角与返乡视角,体现出鲜明的主观在场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文学根据地”众多,但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仍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B.乡土文学方兴未艾,当代文学的地域性随着乡土文学的发展而变得复杂与多元。
C.从图中列举的“文学根据地”可以看出,在全球化时代,地域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依旧存在。
D.“文学根据地”的划分限制了作家的写作主题与风格,从而影响了作家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
5.请结合材料,分析“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月记①
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季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后调补任江南尉。然而他个性狷介,自视甚高。不久辞官不做,归卧故乡虢略,息交绝游,潜心诗作。与其做一低等官吏在俗恶的高官前屈膝,他毋宁成为一代诗家留名于百年之后。
不过,以文扬名并非易事,而生活却一天天困窘起来。①李征内心逐渐被一股焦躁驱赶。几年后,李征困穷不堪,为了妻儿的衣食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