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落实必备知识任务点(2份)
- 资源简介:
约4540+4000字。
任务点一 文言实词
[知识导图]
命题角度一 通假字
1.通假是指本应用甲字,写作时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常见的通假字情况有:
类 型 解 说 对接教材 思维启示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同“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同“授” 中学教材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晧晧之白。(《屈原列传》)“晧”同“皓”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异体字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汉书•霍光传》)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者,且有火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人嘿然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曲突徙薪亡恩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傍”同“旁”,旁边 (2)“不”同“否”,否则 (3)“嘿”同“
……
任务点三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知识导图]
词类活用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答题时要参照该实词的一般用法去推断。一些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来说的。
一、现代汉语单句语法成分“公式”
二、单句语法成分判断“公式”
(1)判断词类活用。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属于活用现象。
词语位置 具体阐释 对接教材
主语和宾
语位置 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说明这个词为活用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幼”本为形容词,这里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小孩子”
谓语位置 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当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说明这个词为活用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中,“军”为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
状语位置 状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修饰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一般由形容词、副词等来充当。如果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作主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作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即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一样”
(2)判断文言倒装句式。(正常语序:定+主+状+谓+补+定+宾)
倒装句式 具体阐释 对接教材
主谓倒装
(谓+主) 谓语出现在主语前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宾+谓) 宾语出现在谓语前 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在安?
状语后置
(谓+状) 状语出现在谓语后(即补语位置,文言文一般没有补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定语后置
(主或宾+定) 定语出现在主语或宾语后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命题角度一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出现在状语位置上)
1.试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解释并总结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