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00字。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007年湖南省高考文学类文章阅读押题目卷 两篇
涟源四中 夏颖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板桥上的乡愁
刘鸿伏
(1)郑板桥这名字很有意味。正如徐青藤、倪云林一类,让人遐想。郑板桥一生爱竹,他不取一个与竹有关的字或号,却独独钟情于“板桥”,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他的意识深处,“板桥”即是乡野或田园,板桥的田园情结与田园理想,包含了许多人生的意蕴和诗与哲学的意蕴。板桥做过官,官是小官,小官难做,何况板桥又是陶渊明一类的人,见了官家的欺诈,也见了百姓的忧苦,在板桥的意识里就生出了一种对现实的逆反和逃避。心中向往的是那种渔樵互答、衰柳斜阳的田园的宁静悠远,那里才是他栖息灵魂的所在。板桥在他许多书信就反复表达多对于田园生活的设想与神往。
(2)“板桥”二字,不知为什么让人起一种乡愁。
(3)板桥上的乡愁。
(4)郑板桥的田园情结是一种泛乡愁。而板桥上的乡愁却仿佛从很远的乡野或者一些怀乡的古书里悄然流来,有如月影箫声,让人心情轻轻颤栗。
(5)即是乡愁的诗写得再好,分明不如一座板桥那么震撼心灵。旅途驻足时,蓦然望见板桥就那么静默真切地横在逝波上,横在两岸纷纷飘落的野花或款款飞扬的雪花中,让人感动流泪,想起远处某片熟悉的田园。
(6)板桥永远和流水连在一起。
(7)板桥永远和匆匆来去的人生的影像连在一起;和一些断断续续的记忆连在一起;和一些鸟声、月色连在一起。它那么沉静地横在流水上和无边际的岁月之中,恍如一个梦的影像,充满忧伤的诗意。一个永恒的人生的场景,一种阔大深远的文化遗存。如乡愁的象征物,流水上的板桥在炊烟中若隐若现,在古旧的书页里横斜又横斜。
(8)于是想起故乡的某处也有这么一座老旧的木板桥。在田垄和村舍之间它存在了许多年月。夏夜有人坐在上面乘凉,听桥下的水声,看头顶上的月亮;春天来了,油菜花遍地黄金,那板桥上停满了蜜蜂和红色的蜻蜓,年轻的女人走过去,身上必落满了菜花和蜜蜂,板桥和女人就让心酥酥麻麻的感动。恨不得自己就是女人脚下的板桥,女人身上的蜜蜂了。冬天里的板桥最美,雪花覆盖在桥面上,上面印着黑犬梅花形的脚痕或雀鸟的爪印,雀鸟的爪印如“个”字,斜斜地写出野趣。
(9)但板桥却是送别的所在,正如古诗里的长亭和短亭。板桥是一种很特别的从乡野生长出来的文化,是属于古典和田园的美好事物。想起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句子,体味到一种凄迷的离情与远游的萧索艰辛,苍凉的心绪仿佛深秋的风掠过胸臆。月和铺霜的板桥市两件伤情之物,旧时的读书人总是把它们认作乡愁的根源,发出最深切的人生感叹。今人为红尘所累,板桥或月光已失去了原有的意蕴,大抵无动于衷,就是我写这个题目,未免显得迂阔和陈腐,却不知正是失去了对于板桥与月色这类田园景观的意趣,失去了血脉里一份古典的文化情结,即人才献出心中的空落和人生的了无趣味的东西,离红尘很远的东西却往往让我们真切地感动,让心中充满温情。
(10)身居闹市,板桥离我们很遥远。遥远的事物便总是让人怀念。板桥是一种意念,它离人生很远却离梦境很近。那是来自古老田园的诱惑和召唤,把都市和乡野连接起来,把古典和现代连接起来,把人生的失意和得意连接起来,甚至生老病死、哀怨悲欢。那是遥远的关于生命的梦痕,那时你偶尔的一声叹息,流水上的板桥,雪里的板桥,横在我们看不见的远方。在独欢时,在惆怅落寞时,在读一本前人的笔记的时候,你会忽然想起他,在很远的地方他充满悠远而迷人的情意。
(11)马致远的小令几乎凡读过书的都会背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许多人都说写得好,说好在以景淑卿。尤其“小桥流水人家”六个字,几乎成为写江南田园景观的绝唱。根据我的经验,这首小令其实写尽了一种阔大苍茫的无望的乡愁。身在旅途,天色向晚,正欲驻足,蓦然间眼前板桥横溪上,桥边时陌生的不知姓名的某个人家。心中陡然生出不知身在何处的痛切伤感,想起故乡正隔万水千山,难免茫然惶惑,惆怅莫名。对了斜阳下孑然身影,肃立桥上,真要“双袖龙钟泪阑干”了。
(12)马致远的小令是绝唱,是关于板桥上的乡愁的绝唱。
(13)乡愁是中国文化最深厚也是最动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倘若没有乡愁,就构建不出中国的人文,至少是一种残缺的人文。而板桥,作为文化人乡愁最典型的象征物,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种象征意味的本身。它是乡愁,同样是一种久远的具有不衰魅力的文化。许多时候甚至是一种生命的召唤。文化的背景总是充满诱惑力的田园,城市或众生的背景也是田园。多少年来,我们置身喧嚣的都市忙碌与生计烦忧与得失,城市仿佛美丽陷阱也仿佛一座冲不出去的心的围城,把我们的肉体和灵魂与田园文化分隔开来,我们的情感和血脉里流淌的已是与文化相去甚远的东西。我们一直失去了那种“泛乡愁”的意识,失去了对于文化的热衷。遗忘了那种滋补身心的宁静悠远,遗忘了不该遗忘的一切。我们遗忘了郑板桥,郑板桥市从名利场冲出来的智者,而我们只记住了“难得糊涂”。我们进入不了郑板桥的境界,却很轻易地背叛了我们自己创造并曾钟情的文化。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悲哀?
(14)马致远、温庭筠、郑板桥,已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了许多年,但他们却把板桥上的乡愁留在了我们的书本和血脉里;田园已遥不可及,板桥又在哪里呢?钢筋水泥的缝隙间产生的另一种乡愁,正如一阵微风,在城市的上空悄然掠过。
(15)怀念是一种情感,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智慧;板桥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逝去。
(选自《绝妙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7、作者认为郑板桥取名为“板桥”的原因是什么?(4分)
18、请思考第(8)段关于故乡某处“老旧的木板桥“的描述在文中的作用。(4分)
19、请谈谈你对“怀念是一种情感,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智慧;板桥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逝去”这句话的理解。(5分)
(1)怀念是一种情感,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智慧。(3分)
(2)板桥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逝去。(2分)
20、“板桥上的乡愁”是一种怎样的乡愁?(4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面题目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的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板桥上的乡愁》的主题及其表现。
()简析《板桥上的乡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引用诗文、比较衬托,任选其一)
答案:
17、答:“板桥”即是乡野或田园;借此表达一种对田园生活的设想与神往,对现实的逆反与逃避。
18、答:突出板桥和田园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丰盈的美感,为下文赋予板桥田园生活和乡土文化等象征意蕴作铺垫。
19、(1)拥有对田园生活、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能从喧闹的城市、烦忧于生计得失中摆脱出来,寻找那滋补身心的宁静悠远,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2)板桥是田园的象征,是田园生活传统乡土文化的象征,这种生活这种文体正在消逝,正在离现代文明的我们越来越远。
20、是一种置身异地对故园、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一种“泛乡愁”, 一种生活于城市对古老田园、淳朴乡野的向往之情,一种在现代文明裹挟之下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追念之情。
21、【赏析示例】
谈谈《板桥上的乡愁》的主题及其表现
本文是一篇意蕴隽永的文化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淳朴的田园生活和传统的乡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这情,呼吁我们不要丧失了传统文化之根。主题深刻,韵味悠远绵长。
开篇即写郑板桥的田园情绪和人生理想,引出“板桥”这一意象。接着用细致、优美的笔触,具体描述板桥上的乡间往事和美丽情景,字里行间满含作者对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无限怀念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