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教 学 程 序
一.导入
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费滢滢在2002年参加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时,以一篇讲述扶助友爱的美文《平台》打动了所有的评委,最终从8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2003年,她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文章从端午、元宵、重阳、冬至四个角度,表现“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二、以一高考作文试着分析审题立意。
1、给出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2、学生分析。
3、老师指导:2003年高考作文题的提示语:“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显然是命题者试图将高考的材料指向感情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的关系上来,引导学生缩小思考范围,究竟感情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有什么关系。考生必须要做理性的思考,并由此确立一个基点才能进行写作。当年的高考作文之所以有许多人写走了题,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审准命题者提示语的指向。感情亲疏远的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涉及到两种概念四种关系。两种概念是感情与认知,四种关系即:感情亲与认知事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