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00字。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
文顾黄初
顾黄初,1933年生,浙江嘉善人。现任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叶圣陶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教科所所长;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语文教育论稿民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师高级进修读本M语文大世界》等多种丛书。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这是个大题目、难题目,在世纪之交,却又是必须探讨的重要题目。应编辑部之邀写这篇短文,自知力不从心,但我有偷懒的办法:一是把“语文教育”定位在“语文学科教育”,口径缩小;二是抽取几个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要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三是尽量少说“大背景”,紧紧扣住语文学科本身来探讨某些历史发展的轨迹,靠船下篙。
想完之后,提笔试着谈三个问题。
为 什 么 教
这是有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问题。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近百年来人们的认识经历着一个曲折迂回而又不断接近完善的历史过程。这集中叵映在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历史内容。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前,也就是当语文学科还没有在中小学堂正式独立设科之前,语文也被认为是一种工具,那是被用来当作应试赴考、摆开仕途的工具,即用来叩开官宦之门的一块敲门砖。1903年新式学堂成立,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分科课程中定语文学科名称为“中国文学”(是为癸卯学制,一般以为是语文学科正式诞生之始)。当时受维新变法余绪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已经不单纯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同时也为“从事于各项实业”的工具。直到五四前后,封建政体瓦解,共和政体建立,学校教育的宗旨改变为:(一)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二)发展共和精神。教育已开始摆脱封建主义腐朽绳索的束缚而成为旨在培养民力、开发民智的工具。辛亥后,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对“国文”一科作了如下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这一表述,显然是从当时日本的同类文件中搬来,但也确乎反映了认识上的某些进步:语文是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是培养文学兴趣的工具,是启发智德的工具等等。此后,在旧中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文献中.尽管文字上和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大致没有改变。在理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