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
2.探讨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
一、整体感知
1.【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长诗《离骚》,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2.【思路】: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观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段,分为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二、文本研读
1语言描写的对比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思考:屈原和渔父的观点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特征呢?
2.肖像和神态描写的对比
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莞尔而笑
思考:屈原和渔父此时的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
3动作描写的对比
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渔父:鼓枻而去/歌/遂去
思考:屈原和渔父的一举一动折射出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境界呢?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