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00字。
作文学案一:
立“变通”观念,写天地文章
高二语文组 常爱森 赵霞
一、知识讲析
缺乏材料,缺乏认识,缺乏文采,是当前学生作文的三大弊病,而缺乏材料是重中之重。
面对学生作文中材料的缺乏,如果你是一名语文教师,你是供给他大量的材料,让他去死记硬背,还是授之以“渔”,让他具备举一反三地运用材料的能力?如果你是一名高三学生,你是愿意四处搜集材料,大量“积累”(其实是堆积)材料,还是愿意掌握一种方法,让思维与材料“联姻”,使材料轻松自然地由无变有、由少变多、由无效变有效?
这个“渔”,这个方法,名曰——“变通”。
简单说,变通,就是“联想想象,多向思维,激活两头(即作文题和本人积累),借题发挥”,掌握了“变通”方法,可以使自己的材料储备,变无为有,变少为多,变无效为有效;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为自己创建了一个文字数量最少而又最为丰富,记忆比重最低而又最为有效,无须绞尽脑汁去搜索却又最利于发展思维的“材料—思想”库。
古语中有句话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学会了变通,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成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大赢家。
什么是“变通”?答曰:联想想像,多向思维,激活两头,借题发挥。什么是“两头”?这是说,一头是作文题目,一头是观点和材料。
有句话说得好:“借他人之酒杯,浇自身之块垒。”何为“块垒”?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推而广之,内心聚积之气,骨鲠在喉之语,不吐不快之事,皆可称之“块垒”。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身之块垒。”认真想来,天下文章皆如是也。愈是好文章,就愈是把“酒杯”用得灵活,把“块垒”挥洒得十足。这恰是我们要说的“变通”。“变通”,就是指既要激活题目,又要激活观点和材料,而这靠的是联想和想象,靠的是多向思维。事实上,吃透一则材料,展开丰富联想,正是获得高分乃至满分的一条秘径。
﹡ ﹡ ﹡ ﹡
解读苏轼:
课本:赤壁赋 赤壁怀古 石钟山记 核舟记
生活:旷达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 饮食文化
时间:得势与失势 “三十年后,无人读我文章” (欧)
空间:为官一处,惠及一方
问我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州
千里共婵娟 横看成岭侧成 峰
心理:诙谐 辨证 创新(诗 词 书法 绘画—神似与形 似 饮食 神智体)文与可画 竹 春江水暖 日喻 琴诗
名人:苏老泉 欧阳修知贡举 庄子后第一人 评王维 学杜甫
状物:既乐山,又乐水(山之高,水之 灵)欲把西湖比西子 吾才如百斛之泉 苏文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