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分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1/28 9:40:11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7000字。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分析
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高三中心组
〖编者按〗2007年语文广东试卷在试卷的结构、考点的内容、试卷的风格等方面,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新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平稳与变化的考试特点。认真研读、科学分析今年的广东语文试卷,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高考到底“考查什么”,又是“怎样考查”的;进一步明确2008年语文高考的改革方向,从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备考方法。
下面就对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作分析。
第一大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峥嵘  狰狞  慎重  缜密  周全
B.诅咒  趔趄  狙击  神情  沮丧
C.讥诮  眉梢  俏丽  峭拔  刚劲
D.辍笔  啜泣  拙劣  相形  见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要求辨析所给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能力层级为A。
B项的四个加点字是由四个声旁相同(声旁都是“且”)、却“读音完全不同”的形声字组成。“诅”读zǔ,“趄”读qiè,“狙”读jū,“沮”读jǔ。A项四个字也是形声字,“峥”和“狰”都读zhēng,“慎”读shèn,“缜”读zhěn。C项四个字的声旁都是“肖”,但“梢”读shāo,“诮”、“俏”、“峭”都读qiào。D项四个字也是形声字,“辍”和“啜”都读chuò,“拙”读zhuō,“绌”读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C项的“名噪一时”的意思是“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引起轰动”,也可解作“名声在一个时候广为传扬”,如:绿杨堤这座名噪一时的奇迹,早已荒废冷落,长满了野花、青草、蓬蒿、柳棵子。这个成语比较容易被误认为是贬义词而影响本题的正确选答。
A项的“间不容发”本义指“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言空间距离极小”。引申义有两个: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形容极为精密或精确。本项用的显然不应是引申义,可能是想用其本义,但仍欠妥当。本义的“间”是指中间,强调的两者之间的“距离”。而本项句子所指的应是书房的“空间”,这是望文生义而导致误用的,可修改为:“……人也几乎无立足之地。”
B项的“妄自菲薄”可解作“过分地看轻自己”。“菲薄”是指瞧不起;“妄”解作“胡乱”“随便”“过分”,而不是“狂妄”。本项句子大概是因误解“妄”而出错,也有望文生义之嫌。可换成“妄自尊大”。
D项的“南辕北辙”本义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本项句子说的是“我俩考虑问题时”虽然“不同”,但结果“相同”(“殊途同归”),这显然与“南辕北辙”的意思不合,这大概使用该成语时只看字面有“南”“北”二字,就错误理解为“不同”,以致造成误用。可修改为“虽然方法各异”。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             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           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            诚实温和。
A.考查  宁可  品性    B.考察  宁愿  品性
C.考查  宁愿  品行    D.考察  宁可  品行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准确运用词语(实词、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考查”和“考察”是一对近义实词。“考查”,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如“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考察”,是指①实地观察调查,如“他们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②细致深刻地观察,如“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勤于考察和思考,才能有成就”。
“品性”和“品行”也是一对近义实词。“品性”是指品质性格,如“品性敦厚”。“品行”,是指有关道德的行为,如“品行端正”。两者的区别在于“性”与“行”上:“性”指性格,“行”指行为。本题的第③句说的是“温和”,显然指的是“性格”,因此宜用“品性”。
近义词的辨析,关键要抓住构成两个词语的不相同的语素。如“考查”与“考察”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查”,检查衡量;一个是“察”,观察调查。
“宁可”和“宁愿”都是虚词,在与“也不”搭配时,表示一种先舍后取的选择关系。
两者有时可以互换,不过还是有些微细的差别。“宁愿”偏重于说明主观意愿,所选择的做法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意愿(“愿”是一种主观意愿),如“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大伙儿受损失”。“宁可”偏重于权衡利害得失,所选择的做法既可以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意愿,也可以是取决于客观情况(“可”,更多是表达一种客观的条件或可能),如“宁可有备无患,也不打无准备之仗”。(这里不能用“宁愿”)本题第②句中的“常年无灾情”是一种客观的情况,虽然也含有主观的愿望,但不可能由主观来决定,因此,宜用“宁可”,而不用“宁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A项是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前”这一定语修饰的是“文物”,因此,正确是语序应是:“……对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进行了……”如果按照原句的语序,那么,“两千多年前”就变成修饰“新出土”。
C项属于结构混乱。“……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感染”是一个被动句,“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是一个兼语句,两种不同的句式混杂在一起,致使后一分句的主语出现了问题,有人把这种毛病叫做“句式杂糅”。应该将“使读者”三字删除。
D项属于表意不明(有歧义)。由于语境条件不充分,“看了十天的报纸”究竟是“看了过去十天的报纸”呢,还是“连续十天在看报纸”?可以修改为“强迫自己一连十天看报纸”,或“强迫自己看了这十天来的报纸”。
第二大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