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00字。鲁迅的比喻摘录
修辞,语言的基本属性,而比喻又是修辞中的轻骑兵。用具体的描写抽象的,用浅显的说明深奥的,用熟识的指示生疏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虽然有别于“以彼物比此物”的文学表现方法,但一句好的比喻,不仅能使读者具体深刻的领会文意,而且给人以诗意美、形象美等享受。
很难找到一位没有使用过比喻的作者,但作为一个思想和艺术都成熟了的作者,使用的比喻都有自己独到独特的风格,这不仅同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阅历范围、知识的深度广度有关,而且也受作者所写作品的阅读对象的制约。同一件事情的描写和说明,两个作者不会使用同一个比喻。所以比喻是作者修辞风格的体现。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严肃的语言学家。鲁迅的比喻体现了他的风格和个性:他那含毫藏锋、凝练深刻。对人生的真切感受,丰富而具体的生活阅历,渊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细致入微的洞察力,睿智而敏锐的思想,自然地会在他的比喻中表现出来。
郭沫若说,比喻总是蹩脚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的蹩脚的比喻)。比喻总是也只能是抓住此物彼物的一个方面的共同属性来实施的。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是其本质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比喻往往取两事物共同的非本质属性,而这恰恰是比喻作为修辞方法的一个本质特点。如果准确的抓住了两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个比喻应是“可脚”的。
可是,鲁迅用比喻极少,全套《鲁迅全集》只能摘录出120条,有些“比喻”从严格的修辞意义上将,还只能归于“类比”;我们常见的小说比喻用得较多的,但整个《呐喊》中也就《药》里用了六条比喻;鲁迅的比喻大多是借喻、暗喻,不象明喻那样完整和显见,这些特点,大大激发了我对于研究鲁迅的比喻的兴趣。
要学习和研究,首先必须摘录出来,摘录鲁迅的比喻,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相信这件事情只是个开头,不会没有意义的。由于学力所限,错录、漏录是在所难免的。
* (鲁迅著作的文本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鲁迅全集》,个别字字库里没有的用拼音替代)
吴德余
-----------------------------------------------------------------------
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需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存。
《热风/序言》
什么叫“国粹”?``````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何以应该保存?
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热风/三十五》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光。
《热风/四十一》
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部失了颜色。
《热风/四十三》
因为历史结帐,不能像数学一样精密,写下许多小数,却只能学粗人算帐的四舍五入法门,记一笔整数。
《热风/圣武》
不满失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热风/不满》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也阻止不得。
《热风/生命的路》
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风潮,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
《热风/即小见大》
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
《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