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套题,约23510字。高中语文天天练(二十六)(湖南省汝城一中袁利盛)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yǔ)弊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zhǒng)。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婉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B.这些舶来品虽小,然而在她们身上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却不可小觑(qù),这也是世界文明相互传播中一个饶(ráo)有兴味的话题。
C.周家在年三十晚上赶走侍萍,强(qiáng)迫留下长子,让她带走刚出生三天而病得奄(yǎn)奄一息的次子。侍萍走头无路,跳河自尽。
D.你到那边的紫杉树底下直躺下来,把你的耳朵帖着中空的地面,地下挖了许多墓穴(xuè),土是松的,要是有踉跄(qiàng)的脚步走到坟地上来,你准听得见。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我校成绩较为理想, 与上届持平。
②去 不去北京?我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
③今天在书店 发现了我寻找近半年的《悲惨世界》,真是喜出望外。
A.大致 还是 偶然 B.大致 或者 偶然
C.大概 还是 偶尔 D.大概 或者 偶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C.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主题,使得金庸的小说具有大气、深沉。
B.新千年到来后,互发短信的沟通方式成了人际交流的新宠,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风行开来。
C.把孩子逐出校门,实质上等于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把他们变成社会的边缘人甚至可能一辈子进不了主流社会。
D.尽管我怎么发问,怎么催促他指出我可能存在的错误,可是他还是闭口不开。
5、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①这时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②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终于沸腾了一样
④下面林带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⑤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
⑥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A.④①⑤②③⑥ B.③⑥④①②⑤ C.①②⑤③⑥④ D.⑥④⑤②③①
6、补写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3)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高中语文天天练(二十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供养 内讧 曲肱而枕 觥筹交错 B.逶迤 颐养 贻人口实 虚与委蛇
C.休憩 起讫 雕栏玉砌 锲而不舍 D.韶光 沼泽 千里迢迢 天理昭彰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2007 年中央财政预算坚持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预算和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B.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灯火璀璨,鲜花如簇,气氛隆重而热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帷幕。
C.多细胞生物从单一的受精卵开始,增值分化为组织,再形成复杂的器官。
D.陈水扁出于一己之私,故伎重演,变本加厉地鼓吹“四要一没有”的分裂主张,蓄意挑衅祖国大陆,制造两岸紧张气氛,并以此转移焦点,摆脱困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自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开展以来,大部分市民都自觉照章行路,可仍有不少市民对红灯习以为常,不走人行道,随意横穿马路。
B.15 年过去了,中国的出版界仍然没有出现一个兰登书屋,甚至连有鸿鹄之志的人也少之又少。
C.我曾经接触过一些“80 后”的年轻人,说实话,我不能一概而论地称他们是“垮掉堕落”的人或是“独立前行”的人。
D.在互联网世界里,你期盼与思辨高手推心置腹吗?你要学会倾听,虚怀若谷;你不愿意被任何人愚弄欺骗吧?你自己先要承诺做到真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拿无知当令箭,一味只要个性而不顾人格和社会道德公约的“抄男”郭敬明,是不配称之为“作家”的,更是中国文坛应唾弃的,当然是不屑一读的。
B.中国不少地方官员最近纷纷承诺要为低收人家庭提供更多的廉价住房,同时也要争取控制飙升的房地产价格是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
C.她是在北京宗茂胡同生的,对北京的胡同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这次到北京,她在博物馆前一站下车后,就直奔那条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