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论述了学生办校刊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活动过程,引领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殿堂,约3100字。
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
语文,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课题策划: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一中 刘丽丽
课题的提出及背景描述:
学校办刊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刊物,向学生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建设的发展蓝图;告知学生学校的工作思路、教学改革举措;提供师生发表关于学校管理、教学等方面评价的园地;学生自己的习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参与社会实践的休会,都可以在此登台亮相。可以说,校刊是全校同学展示才华、比试实力的大舞台。
现在的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校刊,但做为豫北平原的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校刊,而且,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想办个象模像样的学校刊物,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我们学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比较贫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生课外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做些数学题和背英语单词等一些主要科目的课本式的学习。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我借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的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我主办校刊”这次良机,引导学生通过主办校刊这个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领他们步入文学的殿堂。使学生建立一种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大语文观,切实感到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借助于学生想当主编和编辑、发表作品的向往和对体验写作的成功感等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和办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办刊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活动理念和理论支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本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大量的阅读,在这其间,学生无论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语文素养的高低,都能在实际的语文阅读中有所收获。活动中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需要记录活动的情况,需要交流活动所得,无疑促进了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切很好地体现了在用语文中学语文的理念。
活动目的: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凭借办校刊这个载体,了解有关刊物编排的一些常识,培养学生策划、交际、组织、动手等能力,让学生换一个角度看待阅读和写作,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3、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培养创造性的人格。
4、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时间安排:
2006年5月1日到12月中旬
参加人员:
八一班语文老师 学生李扬、马冰、候秀丽、郑建荣、李月袆等
主要活动:
查资料(上网,查书、报纸、杂志)、采访(例如:校长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建设的发展蓝图;告知学生学校的工作思路、教学改革举措、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组稿(由本班和外班同学原创作文)、出刊(主办校刊《小荷初露》)
过程描述:
一、准备阶段:
(一)、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主办学校的校刊《小荷初露》。
(二)、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
1、自己动手,利用图书馆、网络、采访等渠道获取有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活动期间要有目的地进行亲身体验,并写出相应的体验文章。
3、将自己的探寻成果以班级校刊的形式创造性地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