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000字。
国学基本教材 孟子大学中庸卷
内容简介:
华语地区最权威国学教材,80%台湾人读此书长大,台湾地区沿用40年的国学必修教材。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鼎力推荐!周总理说:台湾国学比我们做的好。任继愈先生说:这种教材,内地根本做不出来。
台湾讲国学纯正,深入,不仅仅是最权威的国学教育,更能具体指导人生,指导人们树立东方最基本最健康的人生观,指导人们具体生活、修身、为人。所以台湾整个社会与这套书的关系都极大。而大陆分为两种,要么极正,比如课本,书上说什么,便也说什么;要么极歪,比如市场好多国学书,典型如于丹,根椐己身人生体验,串解经典,极不严肃。历史是同一个历史,对四书五经的认知也是同等的,所以这次大陆引进这套书,可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引进,用任继愈先生的话讲:这套教材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知识,对培养青少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台湾和大陆,血脉文化本属同根,在众多繁茂的语文教材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会推荐。
背景简介:
著者:台湾·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
主编:叶匡政先生
台湾版《高中国学基本教材》从1960年代开始编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这套教材继承了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传统国文教材的精华,同时又能融通古今,与时俱进,富于现代气息,集中阐发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典籍的精髓,为学生从文化上、精神上“做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序 任继愈
教书几十年,时时与青年接触,从青年身上看到他们追求理想,敢于幻想的精神,从中受到鼓舞。我曾替一位朋友的夫人在一所中学代过课,教过初中二年级的语文。
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过将来如何做人。
在应试教育的催化剂推动下,有的大学专门成立了少年班,有十四五岁的大学生,而且成绩优秀。这种情况,南方、北方各大学不乏先例。北京几所名牌大学,曾不断发生学生自杀的,也有拿到博士学位,有了工作后自杀的。
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育人。人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培养他成长,成长后反过来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古今中外社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光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除了专业分工以外,还要熟悉祖国的历史、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对艺术欣赏,辨别美丑,对人间的善恶有判断的能力。
还要具备健全的体魄,有操作现代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的运用。要养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坚持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什么专家,什么大师。等等。
这样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有十几年的系统培养,十二三四岁的少年是做不到的。必要的成功和挫折,对我们的青年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
中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苗打基础的阶段,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
王丽女士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丰富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她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关怀青少年的童心。她也是出入图书馆的常客。有一天她拿来一篇谈语文教育的文章给我看,其中的见解我很欣赏。这套台湾版的《中学国学基本教材》也是她让我看的。我看了选材篇目,选看了其中解说注释,认为选材精当,注解简明。按照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安排选材先后顺序,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市场上见到的同类书籍中,这套教材的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知识,对培养青少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
台湾和大陆,血脉文化本属同根。在众多繁茂的语文教材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会推荐。
2007.10.23北京
第1章 论性善 人性本善1
本书第一卷属《孟子》选读,为期学习者对于孟子学说能有更深入之了解,仍采用分类汇编方式,分为论性善、论行为、论教育、论政治四大类,每类之下,再依选辑章句之内容性质,分为若干节目,务使义理相近之章句,得以相互阐发贯通,以见孟子学说之精髓。
“性善”乃孟子之中心学说,其他如行为哲学、教育主张、政治思想等,无不渊源于此。是以本书所辑《孟子》章句,亦以“论性善”为先。
在“论性善”中,又依其内容分为“人性本善”、“存养善性”、“存理克欲”三大部分。首列“人性本善”,意在阐明人性本善,乃自其善端见。人性之善端,犹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必须存而养之,扩而充之,而后才能保有此善性,故“存养善性”极为重要,分次于“人性本善”之后。而存养之道,则须明辨理欲,故“存理克欲”又次于“存养善性”之后。
人性本善
孟子以为人性本善,这性善说便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学说推衍而来。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不过,孟子虽然主张仁、义、礼、智四端,乃人本心所固有,但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而为恶,往往是因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故本节选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口之于味也”、“性无善、无不善也”四章。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②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③。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④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⑤之心;非所以内交⑥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⑦于乡党⑧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⑨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⑩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六)
章旨
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恤别人的心情。不忍,对别人的不幸感到难过和同情。
②先王上古的圣明君王。如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
③运之掌上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比喻很容易。
④孺子儿童、小孩。
⑤怵惕恻隐惊惧、伤痛。怵,音chù。朱熹《孟子集注》:“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
⑥内交与人结交。内,音nà,今作“纳”。
⑦要誉追求好名声。要,音yāo,追求。
⑧乡党乡里、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⑨非恶其声而然不是因厌恶名声不好才如此。声,声誉、名声。
⑩端端绪。这里指人性中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有的。四体,四肢。
然古“燃”字。
达流出、涌出。
保四海指保有天下。四海,犹言天下。
析论
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他认为人性皆具有善端,人生一切善行,国家一切善政,都是此四善端扩而充之的结果。若善端尽失,则无礼无义;无礼无义,其与禽兽何异?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不断的存养扩充。所以善端虽小,如能推扩充实之,以仁善之心行仁善之政,那么看到人民遭冻馁、罹灾患,必然怜恤之、拯救之、保爱之,这就是不忍人之政。世间一切有益人类的伟大功业,其起源常不外是由于心中的一点善端,只要能扩而充之,则世人并受其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河。这里孟子以泉、火为喻,极写扩充之后,不但足以事父母,更可以保有四海。
至于善端的扩充,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就个人来说,能扩充善端,从事于个人的修养,就可以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就国家来说,从事于人群的服务,就可以推行王政,功至于百姓,而保有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是兼善天下的事业。
其实,在政治上我们固然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发扬恻隐的仁心,随时替人设想。众人总爱评论现今社会的各种乱象,而多所感慨,如果我们深一层探究,是不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扩充其不忍人之心,才会造成这种现象呢?